《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是2019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研究成果之一。
研究者发现:贫穷状态中的人和普通人在欲望、弱点以及理性的层面上,实则差别不大。可是区别在于,贫困的境遇,导致穷人接受信息的渠道受限,造成许多小错误,并产生恶性循环。普通人所忽略的小消费、小障碍和小错误,在穷人的生活中可能成为关键问题。
研究者的另外一个结论是:要摆脱贫穷并不容易,但只要抱着“万事皆有可能”的态度,和一点儿援助(一条信息、一点儿推动),就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积极效果。对穷人群体而言,要想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为家人的未来提供保障,需要拥有更多的技能和更强的意志力,承担更多的义务。
上面这两点看着不抵触,但处于贫困中的人却并不那么容易做到。一份工养不了家的时候,就需要两份或者三份工,早起晚归不说,很多时间都浪费在通勤上,收入和付出的时间并不成正比。收入不高,过日子就要精打细算,可能要辗转几个地方才能买到一些便宜的居家用品。在每天的精疲力尽后,又有多少人能再有心思去学习和提升自己?更多的可能是躺在床上看着手机中的八卦入睡,第二天又早早起来重复新的忙碌的一天。周而复始,人的意志就会逐渐消磨,就会逐渐的丧失跳出现状的能力和勇气。
一次又一次失败之后,要什么样的信念才能够让人再相信 “万事皆有可能”,鼓起勇气,再来一次?贫困并不真的那么容易摆脱。人心中的贫困也一样。能摆脱困境的,必是强者。
分享至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