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的过程,是一种内心修行。
没有心动,就失去追求的意义。过于心动,则失去追求的能力。学习把控自己,是一种自我的修行。
当你回首往事的时候,愿既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立春,品读完《穷查理宝典:查理·芒格的智慧箴言录》,它是个人传记,人生智慧,也是投资哲学。查理·芒格一直强调终身学习和保持求知欲望的好处。归结起来就是:要提升自己以强化对世界的感知,内在的能力增长,才能和外在世界匹配。作为一个实战派,这些无论你是用来投资、创业还是做其他事情,都会无往而不利。
1. 芒格的“多元思维模型”
1.1 “多元思维模型”是什么?
多元思维模型也就是把多种学科的基础知识,来形成一个思维模型的复式框架,用于解决一个问题。
你不需要了解所有的知识,只要吸取各个学科最杰出的思想就行了。当你手中只有一种工具的时候,你就只能用这种工具来干活,所以最重要的事情是要牢牢记住一系列原理,譬如复利原理、排列组合原理、决策树理论、误判心理学等等100多种模型, 那并不是很难的事情。这么做的好处在于绝大多数人不会这么做,它们加在一起往往能够带来特别大的力量。两种、三种或四种力量共同作用于同一个方向,得到的通常不仅仅是几种力量之和。
之所以要构建这种多元思维模型,在查理·芒格看来,宇宙是一个复杂的整体,人类全部的知识都是在尝试对这个复杂整体进行研究,各学科之间并没有泾渭分明的界限,而是相互影响的。
“在手持铁锤的人看来,全世界都像一颗钉子”。用一种刻板、顽固的思维看待世界时,周围的事物都会变得单一而不可变通,就可能会扭曲现实,直到它符合自己的思维模型,进而犯下愚蠢可笑的错误。
“多元思维”本质上是一种认识世界的基本态度,这个态度是包容的、系统的,也就是芒格说的,多元的。越是成熟的人,其实越少谈主张,而是在从不同的角度来做解释。这其实就是面对一个问题,越是成熟的人很少说那些主张性的观点做评论,而是更关心面对一个现象有没有不同的解释,能不能换一个角度去看?关心别人怎么做是空谈,你干涉的是别人的实践。关心对世界不同角度的解释,才会落实到自己的实践中。
而在从主观理解到客观实践的过程中,主观世界和实践世界之间有一条深深的沟。主观世界里有一大堆绝对的原则,客观世界里则只有刚刚好的行动,要找到那个刚刚好的动态平衡点。譬如开车,学会原则后开车讲究的是“刚刚好”。一个人成长得越快,岁数越大,就越会在自己精神世界里容得下很多复杂的、多元的东西。
1.2 “多元思维”是一种认识世界的基本态度
很多成熟的人会没有主张,只谈解释。因为越来越多对现象的解释角度,才能帮助你成长。作为一个局外人,评论其他人,尤其是评论做具体事的实践者,讲别人的是非对错太容易了也太廉价了,只是把自己主观世界里已经存在的观念、原则,拿出来挥舞一番而已,只会自我感觉良好。
要落实到自己的实践上,我们就要保持一个包容的、多元的视角,让更多的观念和解释角度,在自己的精神世界共存。
越是在工作生活中被托以重任,可以高效率完成任务的人,就越是善于利用多元思维,从多种学科的视角看待问题,发现其他人未找到的信息,从而更快更好地完成任务。你看待某样事物的思维,并不取决于知识量的多少,关键在于你的思维模型够不够完整,当你掌握的思维模型越多,你解决问题时能释放的威力就越大。
1.3 建立“多元思维”
钻死胡同的思考方式只会让我们像一个独腿人,被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绊倒。就挣钱而言,多元思维也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低头苦干的低效率和无用功。不应停止努力,停止欲望,停止思考的行为。不小瞧思维的力量,更不要对自己放松要求。
简单来说就是,你必须知道重要学科的重要理论,并经常使用它们,而且是全部都用上,而不是只用几种。
这并不是一件难事。首先,你要对自己所在的专业领域,或核心业务有较为深入的理解。然后再深入学习通用学科的相关领域,把不同学科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看问题和做事情的高效系统。最后你要持续不断地进行复盘,把各个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长此以往地坚持下去,你会成为了同龄中最有效率的人之一。
2. 芒格的“逆向思维法”
2.1 逆向思维法”是什么?
查理·芒格有这样一个方法,那就是在思考要去哪儿之前,先想清楚不要去哪儿。他把这叫做“反向思维”,即逆向思维
它其实是数学证明中常用的思维方式,是为了考察我们的思维迁移能力。好比我们要得到正确判断,通常是先收集各种错误判断的例子,然后仔细考虑该怎样避免得到这些下场。对于复杂的系统和人类的大脑来说,采用反向思考,先弄清楚应该别做什么事情,然后才再考虑接下来要采取的行动,往往会使问题变得更容易解决。
3. 利用这些思维方法,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3.1 坏的知识体系是什么?
我们想建立好的知识体系,最好先想清楚坏的知识体系是什么,然后避免它。
坏的知识体系主要有三点特征,分别是:缺乏纵深、单一化和松散无联系。缺乏纵深即一个人知识面再广,至少也应该在某一点上是比较深入的吧。否则很难打通现象和底层规律之间的通道。单一化的知识体系会造成狭隘的视野和偏见。松散无联系会增大了认知负荷,也容易形成松散凌乱的知识体系。
3.2 好的知识体系,宏观上看像是字母 T
想构建的好的知识体系有三个步骤:一、到纵深的知识点;二、建立多元学科的知识体系;三、合并交叉地使用知识。
其实一个好的知识体系符合这样一个特征,宏观上看像是字母 T,而在微观层面看又像字母 Y。
为什么说宏观上看像 T?其实,好的知识体系是在某一专业上纵深,但同时具有多学科的广泛视野,这不就像字母 T 吗?查理·芒格将他取得年均复合收益率超过20%的成绩,归因于很早就建立了“多元思维模型”。
只使用某一个学科的思维模型来解决所有问题是一种笨方法。芒格如果想投资一家公司,不会对这公司的财务信息进行肤浅的评估,而是要对它的内部经营状况,以及这家公司所处的整体“生态系统”作出全面分析。能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借用并糅合来自各个传统学科的分析工具和方法,这些学科包括历史学、心理学、数学、工程学、物理学、统计学、经济学等等。为什么需要这么多学科呢?芒格的回答是:几乎每个系统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如果要理解这样的系统,你必须熟练地运用来自不同学科的多元思维。这就是我们说的,宏观上的 T 型架构。
3.3 好的知识体系,微观上看像是字母 Y
就说设计,设计加认知科学就是一种很棒的 Y 型知识架构。如果你想设计一张海报,提前考虑受众应该优先获取什么信息?会有什么样的情绪反应?是不是符合用户的预期?能不能引发他们的好奇?他们能不能无需思考就知道如何行动?
Y 型知识架构强调的就是在微观应用层面,你需要将两种学科以上的知识刻意合并使用。而不是做自己擅长的工作就陷入常规套路当中。
4. 芒格进行价值投资的具体标准(心法)
投资项目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可以投资的项目,一种是不能投资的项目,还有一种是太难理解的项目。芒格只投“可以投资”的项目,其他两种都不投。
而评估一个项目是不是可以投资有四个筛选标准。
第一个标准,这个项目要容易理解,有发展空间,并且能够在任何市场环境中生存。要在自己的“能力圈”内投资,不要高估你的能力范围,更不要盲目地随大流。
第二个标准,不只看公司的财务报表,企业内外部因素都要考虑到。因为财务报表顶多能说明企业现在的价值,而不能说明公司未来的盈利情况。要多方面考虑,比如说公司创始人的品质怎么样,供应商能不能保证供应,还有库存情况等等,都需要仔细考量。
第三个标准,要看一家公司的“护城河”够不够宽。什么是护城河呢?就是行业壁垒。一家能持续性盈利的公司,才是适合投资的优质公司。选择投资公司时,最重要的不是看它今年赚了多少钱,而是未来还能不能继续赚钱。怎么能保证公司持续盈利呢?建立行业壁垒。如果一家公司没有行业壁垒,进入门槛很低,那未来就会有很多竞争对手,谁能笑到最后就不好说了。这也是考察一个项目是不是值得投资的重要指标。
第四个标准,就是投资股价公道的大企业(优质企业),要比投资股价低的普通企业好。因为考虑到未来其他股东可能会增加注资或者转让股权,引起股权稀释,股利下降,大企业的价值更高,回报也更稳定。
查理·芒格认为所有聪明的投资都是价值投资。你必须先评估一个企业的价值,再评估股票的价值,还要根据公司的竞争优势,来判断是不是应该持有这家公司的股票。 即使优质公司投出的价格,远远高于劣质公司的价格,最终你还是会获利许多。而价值投资不是表面上看起来的,买一只股票,然后长期持有。价值投资是让你放弃一切投机的机会,只按照股票的基本价值面来看它的未来。一只股票的股价高,各种短期的因素都是没法把握的。而最重要、最核心,也是最靠得住的因素,就是它自己配得上这个价格。 一家优质、高价值企业的回报率更加稳定。
在投资的任何时刻,都不要单一地依靠某一方面,断定一家公司是否值得投资。 投资不是剪发、做汤、开挖掘机类的特种技能,它考察的是你综合性的知识储备和多角度的思考方式。所以,想要避免“一个榔头敲天下”的错误,你就需要在头脑中,建立一个决策的思维网格。投还是不投?何时投又投多少?怎样解决资产配置、证券的选择问题?
不要频繁地进行投资买卖,不盲目地跟风。这会让你时刻处在风险的中心,随时面临损失惨重的风险。你必须等一个容易理解,有发展空间,并且能够在任何市场环境中生存的投资项目。如果你足够幸运,能抓住几次这样的投资机会,你就极有可能在短时间内造就成功的投资生涯,实现财富自由。
当然了,优质股票也会有潜在风险的存在,你需要一张投资清单,从测量风险、分析价值、到配置资源上,为你一一把关。
5. 想要得到某样东西的最好方法,就是让自己配得上他
5.1 让内在价值系统匹配外在世界
芒格这句“想要得到某样东西的最好方法,就是让自己配得上它。”和他的价值投资策略结合起来看,可以认为,前者是心法,后者是招式。这句话有一句潜台词,就是我只按照自己的方式来积累价值,有固定方向,所有偏离这个方向的价值,即使诱惑再大,我也不追求。
人类社会的繁荣主要是来自于分工和合作。追求功成名就,核心原因不是你自己多牛,而是你构建了一个让你能牛起来的合作网络。一个人成功,本质原因,是因为他周边的人都希望他成功。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就知道了,人达到自己的目标有两个方法。第一个是主动追求对外合作,你去谈业务,你去攀关系,你去找机会,都是这种方法。还有一个方法,是因为我有价值,配得上你的合作,我虽然不去主动找合作,但是潜在的合作者会主动找过来。对比起来,当然是后者更有效率。这其实包含两条道路:一个是向外追求,适应别人的需求;一个是向内建设,只关注自己价值的增长。
拿商业来说,一家创业公司,成功的标志不是能赚到钱,而是找到一个自己价值积累的方向,也就是确定的商业模式,才算度过了危险期。
另外一个角度理解,我们应对外逐利,不如对内建设。这个原理起作用的方式,和亚当·斯密讲的道德情操是一样的。当你对外追求时,世界太复杂,市场太纷乱,信息也太不完备,你可能根本把握不住。但是对内建设,提升你值得被爱的价值,提升你和追逐的东西的匹配度,才是最好的方法。匹配度不仅仅是门当户对的意思,更重要的是,你只有提升自己内心的价值,才有可能理解对方的价值。就像你必须在内心对线条、结构、色彩有足够的理解力,看到好的美术作品,你的内在才能和它匹配起来,你才能欣赏得了这样的艺术。
内在价值系统和外在世界的匹配度很重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内在价值系统这没有对错。但是只有当你这个价值系统越多的人也觉得有价值,觉得你正确,你在商业上才能做得成。而内在世界和外在世界不匹配,你就只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越陷越深,越来越固执。虽然表现出来的样子,对外追求的方法,全部都对,但是最终还是一事无成。
价值投资方法的创始人格雷厄姆说:“我面向过去,背对未来,从来不做预测。”归结到我们普通人的人生,就是一句话:找机会,不如修炼自己。
5.2 在自己的能力圈内,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最大
认清自身的长板和短板。在长板上,我们要不断加强,直至成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对于短板,则要少花时间和精力,更不能幻想用短板去撞大运。
而迷茫的根源,是对能力圈一无所知。富人思维是把能力圈作为判断的准则,积极大胆地发展能力圈之内的事,在时代的风口上顺势而为,而谨慎地看待圈外的事物。
能力圈的范围有多大无所谓,清楚你能力圈范围有多大才是关键。所以在行动之前,要先考虑它是否是你能力圈之内的事。巴菲特说:“如果我们有什么本事的话,那就是我们能弄清楚什么时候在能力圈中心,什么时候在向边缘靠近。”当你对自己的能力有一定了解,知道自己真正擅长做什么,才会把这项才能发挥5倍甚至10倍的功力,形成自己独特的能力圈。而如果你有很大的潜在能力,却没有把才能发掘、利用起来,也只会让你在碌碌无为中消耗自己的才能。
芒格说:“我从没想过变得富有,我只想自立更生。很多时候我只是意外超越了计划。成功者可能非常努力、聪明、自律或者有其他优秀品质,但也有很大的运气成分,世事本就如此。
6. 你与向往的生活之间差的不只是钱,而是幸福生活的关键
不被妒忌怨恨蒙蔽双眼,不在反复无常中迷茫失措,不在故步自封中越走越窄。
约翰逊说,生活已经艰辛地难以下咽,何必再将它塞进怨恨的苦涩果皮里呢? 比贫穷更可怕的是心穷,心怀嫉妒的人不但要承受自己的失败和挫折,还要承担着别人的成功。嫉妒使他们眼高手低,心里充满着欲望却从不付诸于实践,只会在自我良好的优越感中,走向人生的下坡路。回归到芒格的理论,我们要通过不断地学习成长,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以便增加得到它的砝码。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每个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所以你应该这样度过你的一生:当你回首往事的时候,既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做好时间的管理,而不是对同一个目标经常三分钟热度。学会专注,不为拖延找借口。
人一生的本质是一段时间,死亡来临时一块严肃的墓碑上除了刻上名字,搁一张照片,只会写你的生卒年月。而其实这都是人生最根本资源的刚性约束,是每个人的决定性的边境,是我这个人和这个世界交流的唯一,是你我拥有的资源。意识到这条辅助线之后,我们应该明白经营这一生我们拥有的唯一的本钱是时间。时间经营好了,我们才可能变得更有价值。
生活中,不该活在自己的小圈子里,每天沉醉于自己的重复生活,去接受新鲜事物的冲击。
哈佛做过一项长达75年的幸福研究,想搞懂是什么让人们保持快乐和健康呢?结果发现幸福并不是关于财富、名望或更加努力工作,而得到的最明确的结论是:良好的人际关系能让人更加快乐和健康。同时对于人际关系得出三大结论:第一,社会关系对我们是有益的,而孤独寂寞有害健康。第二,不是你有多少朋友,也不是你身边有没有伴侣,真正有影响的是这些关系的质量。第三,幸福的婚姻不单能保护我们的身体,还能保护我们的大脑。故步自封则会让我们误以为,自己的生活方式很安全,一旦我们犯了错误陷入麻烦,就会因缺少经验而变得手足无措,甚至受到打击从此一蹶不振。
每天读书,每读完一本都做总结输出。与人交流,多思考多自省。这不仅会让你变得更客观,还会让你在工作、生活中,都尽可能地少些不愉快的经历,离自己想要的幸福生活更近一步。
7. 芒格身上的神秘特质
7.1 热爱阅读
优秀之人,各有各的闪光点,而平庸的人,却大抵相同。那些看似轻松取得成功,早早登上人生巅峰的人,其实都有长年坚持下来的好习惯。
芒格曾说过:“只要我一读书,我就永远不会觉得浪费时间”。
成功的真正捷径,就是用读书的方式,不断投资、充实自己,让自己在成功的路上,少走一些弯路。 即使我们不是最有天分、最勤奋的,但通过建立长期学习的习惯,可以让我们不间断地,一天比一天进步一些。
无论是被形容为“长着两只脚的书柜”的巴菲特,还是保持每年阅读50本书记录的比尔盖茨。无一例外,在任何领域拥有卓越成就的人,都有热爱阅读的好习惯。
得益于阅读带来的好处,芒格精通了经济学、心理学、生物学等学科,再加上他不断的总结思考,使他的多元思维模型在多种学科的联系下,成为了一套解决生活、投资问题的通用法宝。
我们总是抱怨生活难熬,工作枯燥,钱不够花,却没有从自身找问题,没有意识到是自身的价值,决定了我们生活的质量。
通过广泛的阅读把自己培养成一个终生自学者,活到老学到老,对知识抱有好奇心。遇事冷静镇定,不心生妒忌和仇恨,言出必行,能从别人的错误中吸取教训,有毅力恒心,拥有客观的态度,愿意检验自己的信念等等。
甚至就商业而说,创业还是度过事业瓶颈期,无法真正解决问题,原因就是没有长期储备的知识作为支撑。
7.2 保持理智
芒格的理性体现在他的自律性上,即使到了老年,芒格依然可以早睡早起,每天读书,减少交际应酬。
要避免自己的不理性,你可以用逆反思维考虑问题,或者你可以整理出一张检查清单,把你生活中发生过的事,要做出的重大决定,以及会产生的后果都清清楚楚地写出来。以这样的方式,会尽量避免你不理性地做了决定,事后又十分后悔的情况。
检查清单的内容因人而异,就芒格而言,他的检查清单上通常会写着: 问题是什么?事情的实质是什么?我对此问题的思考花了多少时间?处于谁的立场上?为解决此事,我能做什么?等等。对于芒格或我们而言,这些问题就是时时刻刻的提醒,是保持清醒独立判断的重要依据。
做不到保持理智,我们就只能在痛苦的生活中停滞不前,而制造麻烦。
7.3 面对人生的低谷,保持平常心
芒格一生风光无限,过得极为坦荡顺利,但看似生活阳光普照的他,也曾经历过离异、丧子、左眼失明的打击。 幸运的是,他依然热爱生活、努力工作。无论何时,芒格都能找到使生活充满意义和效率的方法,这也是使他无论在逆境还是顺境中,都能保持客观积极心态的秘密武器。
漫漫人生路,每个人都会经历一段低谷期,考试失利、职场不顺、感情背叛、疾病降临、至亲离开,无论那段时期有多难熬,最终走出低谷期靠的只有你自己。
人生中的风风雨雨、大起大落,也不过是我们生活的新起点。只有当我们在面对低谷和磨难时,依然能够迎面而上,不畏惧困难也不放弃自己,才能在低谷时期积累巨大能量,在打磨中激发出自己最大的潜能,不断攀上更高的人生高度,实现人生的翻盘。
7.4 识别社会上的规则
每个人都想与优秀的人共伍,受到他们思想的熏陶,提高自己做人处事的能力。芒格也曾表示,看到尊敬的人,会想办法调到他的手下去。其实你需要拥有一项比较牛的技能,并发挥自己的优势,找到需要这种技能的业界大佬,然后利用自己的优势与其等价交换,建立人脉。
你不规划,你就被工作和生活拖着走;你不选择,你就要被选择。 如果你不想被动地被生活推着走,就不要再以圈子小为由,不社交、不培养技能了。因为那样只会让你在两点一线的生活中,越来越被动,陷入死循环。
8. 误判心理学
8.1 误判心理学是什么?
查理·芒格把人们容易犯的心理错误,整理为误判心理学。
米尔格伦做过一个电击实验,他让一人扮演权威的人,命令实验对象必须对无辜的人施予电击。从米尔格伦的实验,我们可以看出,即使人们十分清楚,一件不合理、不合法的事会造成怎样严重的结果,人们依然会习惯于趋向权威。因为“追随领袖”的思维,已经让他们完全屈服于权威的指令,他们会把错的当成对的,被动地做出常理之外的事。类似这样的行为,其实都是出自于心理的误判模式。
8.2 如何避免错误?
在现实世界中,我们可以从经验教训中避免,定时地回过头来检查,可以避免在错误的陷阱里越陷越深。这样可以少走些弯路。
第一点是尽量避免废话倾向。
我们都偏向于与废话少的人合作。一堆废话等于逻辑性一定也是较差的。那些废话说的少,做事漂亮的人,更容易被人欣赏信任。因为一般务实且效率高的人,不会把时间浪费在无效率的表达上。学会有效率地表达我们的观点,将是我们脱离目前效率低下、不被托以重任的现状的方法。
第二点是避免不一致性。
当人对一件事做出反应的时候,首先是由大脑中的“快系统”做出反应。实际上,很多时候我们的决策都是根据直觉做出来的,是经不起推敲的。心理学中一个现象是不一致性,即产生了一个想法,还没有付诸实践就立马推翻它。比如,因为短时间内没有变现,就放弃了某种技能的培养?心理上的“不一致性”,会是迷茫和效率低下的根源。
心理上的不一致,会直接导致我们行动能力的缺失。而这种死循环的反复无常,甚至会把我们堵进人生的十字路口,让我们对前方未知的人生道路,没有前行的实力和勇气。而最有效的避免方法,就是提高执行力。当你决定做一件事的时候,不要瞻前顾后地反复纠结。当你果断地在能力范围内往前冲,慢慢地所有的困难都已经在实践中解决了。你对生活的内心渴望,会让你产生改变现状的想法,但行动才是争取幸福和人生价值的决定性因素。
而借用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第一境界是“立”,第二境界是“守”,第三境界是“得”,要实现人生价值是立守得的一个过程。
第三点是不要总是渴望社会认同。
社会认同倾向是一种人们根据身边人的思考、行为方式,产生类似的思考和行为的心理形式。虽然社会认同是我们心理的普遍共性,但当社会认同变成了“羊群效应”,我们就容易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被别人的思想绑架。随大流有时候是我们思考和行动的捷径,但更多时候,它却会让我们成为被社会操纵的木偶,花费大半生时间追逐社会为我们定下的目标,却在最后才发现自己只是在浪费时间。
当你回首往事的时候,愿既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分享至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