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们只要活着,总会有收入和支出。
(金字塔最顶层和最底层的人,也就是平时不使用钱的人除外)
我们的存款,总是等于出生至今的总收入减去出生至今的总支出。
公募基金只要在运行,也总会有申购和赎回。
公募基金的基金规模(净资产),也总是等于成立以来的总申购加上投资收益,减去成立以来的总赎回和投资亏损。
所以呢,我们的收入完全可以理解为“申购”和“投资收益”,我们的支出完全可以理解为“赎回”和“投资亏损”,我们的存款完全可以理解为“基金规模”或者“净资产”——于是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只公募基金。
只不过富人的“基金规模”大些,穷人的“基金规模”小些,负人的“基金规模”为负数而已。
类比关系可以整理如下:
2
如果一个人打短工,每天都有工作收入,那么相当于他这只基金每天都有申购。
如果他把每天的收入存到银行活期(梭哈活期存款),那么相当于他在每日申购(每日定投)银行活期存款。
如果一个人在公司上班,每月都有收入,那么相当于他这只基金每月都有申购。
如果他把每月的收入买银行理财(约等于债券基金),那么相当于他在每月申购(每月定投)债券基金。
如果他突然哪天觉得哪只股票,或者哪只股票型基金好了,把银行存款、银行理财换成了股票和股票型基金,那么相当于他对他自己这只基金进行了“调仓”,风险收益特征可能从偏债混合型基金变成了偏股混合型基金。
如果他决定目前的股票和股票型仓位维持现状,新增的收入还是放在银行里面的话,那么相当于他这只基金是底仓股票 定投银行存款。如果股票(基金)涨得比收入快的话,他的股票(基金)仓位是在随时间增加的,反之是在降低。
如果他持有很多股票和股票型基金,恰好这一段行情不好,又恰好他需要用钱了,那他只能把股票和股票型基金“调仓”成现金然后用掉,相当于低位割肉赎回了。这也是为什么只有闲钱才适合做中高风险的投资,以及配置保险对自己这只“基金”能起到风险对冲作用。
3
有的人可能觉得花钱多最快乐,有的人可能觉得花钱少最快乐,有的人可能觉得收入高最快乐,有的人可能觉得欠别人钱最快乐。
但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可能还是存款(净资产)多最快乐,也就是我们希望自己的“基金规模”大一些。
如何变大呢?
最简单的方法是压缩支出,让“赎回”少一些。不必要的支出当然是有必要压缩的,但总的来说,压缩到一定程度也就压不动了。
最困难的方法是提高投资收益。想取得年化2%的无风险收益很容易(货币基金即可),想取得长期年化8%到10%的有风险收益也很容易(指数基金即可)。
但人心总是不满足?在此基础上想进一步提高,就需要大量的学习思考总结,还需要承担更大的显性或隐性风险,还需要后勤稳健心态稳定,难度是不小的。如果欲望和实力不匹配,就会有翻车风险。
最靠谱的方法是提升收入,让“申购”多一些。让自己在专注的领域越来越专业、越来越进步。
感觉很难吗?其实很可能比提高投资收益要简单。因为上班的你是在和同一个专业领域的人在竞争,提高投资收益是在和另一个专业领域的人在竞争——主场作战当然要比客场容易一些。更何况上班的收入不依赖于本金,也不承担倒亏钱的风险(违法犯罪除外)。
提高投资收益是做乘法,提升收入是做加法。做乘法难度高风险大下限低,不过上限也高。但是如果乘数(本金)太小,想乘也乘不起来的。对于高资产的人来说,做乘法更重要;对于低资产的人来说,做加法更重要。
对普通人来说,最好的状态就是专心做自己擅长的事情(比如做加法),把不擅长的事情(比如做乘法)外包给别人。权益类公募基金(无论指数还是主动)已经连续5年跑赢个股中位数了,对于做乘法来说是更好的选择。
总之无论做什么法,只要你的目标比社会平均水平高,天上都不会白白掉馅饼。要不然投入智慧,要不然投入努力,还需要坚强和耐心。想得到一件东西的最好方式,就是让自己配得上它。
新的一年已经到来,祝愿大家的“基金规模”都越来越大!
I’m a slow walker but I never walk back. 曾经做中南美市场,自学了一点西班牙语;想自弹自唱,买了两把尤克里里和一只卡林巴😉 谢谢你这么优秀还关注我。❤️❤️🇨🇳🇨🇳🇨🇳
分享至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