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又来到了8月14号,今天是情人节,
先祝大家情人节快乐。
这又到周末了,这一周过的恍恍惚惚,实在是太快了。
今天给大家带来的分享是“如何做成一件事?”怎么样把一件事情做成功?
传统的方法可能会告诉你: 首先确定一个目标, 目标要明确,可量化,要遵循SMART 原则;然后再把目标拆成一个个小目标,先实现一个小目标,再实现一个小目标,就这样拾级往上……
比如:读书。首先设立一个目标,一年读50本书,再对它进行拆解,大约就是每周读一本书。接下来,就是每周努力去完成这个目标,就可以了。
这看起来非常合理,但真的有用吗?有用吗?
很多时候,这种做法其实没有什么用:它并没有真正地解决问题,而只是把问题简单粗暴地「降维」了,给人一种「这个问题是可以被解决」的错觉而已。
什么意思呢?像上面的例子:读书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完成「读了多少本书」的成就吗?不是的,读书是为了求知,而不是为了凑数量。但是这种方法, 就会产生一种错觉: 数量等于目的。「求知」是一个很模糊的东西,不好定义。量化后,比如读50本书,看似更容易完成。
这会导致什么结果呢? 很可能只是囫囵吞枣地把一本书翻完,但却并没有真正地吃透它、理解它、内化它。
这就是一种降维:求知是一个多面体,读书的数量只是其中的一个「面」。但在这种「目标设定法」的推动下,很容易把一个面当成整个「体」, 并且只能看到这个「面」。因此,掉入盲目追逐结果的「KPI陷阱」。
什么才是更好的「做成一件事」的方法?
第一个例子:关于创业。很多人对「创业」可能有一个误解:要创业,首先要有一大笔钱,要组建一个团队,要有合适的合作伙伴,完善的供应链,埋头开发一个产品,卖出并且能够投入再生产...
实际上,绝大多数成功了的创业,都不是这样的。大多数创业模式,是一个人先发现了某个需求,满足
它。挣到第一桶金之后,再在这个基础上去扩充团队,引进资源。
客户太多,应对不过来,于是雇客服,找人对接;产品大受欢迎,需要规模化,于是拉技术、找研发;团队做大了,需要避免法律问题,于是组建法务团队;
……
慢慢地,从一个人,到两三个人,十几个人,几十上百个人。缺什么,补什么。原有的模式不够用了,再去扩充它、优化它,一步步把它做大。简而言之:一家公司,很多时候并不是从零开始凭空出现的,而是先有一个极其简单的系统,跑顺了,再在它的基础上不断去完善、改进。
它不是「设计」出来的,而是通过迭代「优化」出来的。在系统论中,有一条很经典的原则,叫做加尔定律,讲的是同样的道理:
一个运转正常的复杂系统,总是从一个运转正常的简单系统演化而来。反之也是一样的:一个从零开始设计的复杂系统永远不会起作用,也不可能让它起作用。你必须重新开始,从一个简单的系统开始。
外贸人加油💪
分享至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