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自由之路》观后感
最近看了一本书,来自李笑来的《财富自由之路》,看后感想颇多。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这是一本心理学的通俗演绎版,并非是他原创的理论,但是心理学对于普通大众来说要么太生涩没有趣味,要么其他类书籍太断章取义,偏听偏信对于某些人某种环境中可能适用的东西在另外的环境中却全然不是那么回事儿。这是事实,另一方面也着实惊异于他强大的逻辑思维能力,把很多可能我想很久都不能串起来理解的东西用他通俗的话语给解释清楚了。
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他借用复利曲线图对于人生规划的解说。 其实跟一万小时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吧,也让我想起《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对于事情轻重缓急的划分,有分紧急不重要、重要不紧急、重要且紧急、不重要也不紧急,紧急的事情我们也许并不会忽略,常常让我们忽略的就是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了。也许想着总有时间,总有时间,一晃很多年过去可能什么也没做。
复利曲线图的本质是所有的积累都会在经历长期的蛰伏后进入拐点,然后呈爆发式增长。看到这个,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长期对于某个方向的坚持,最终总会有所得。第二,人对于自己想长期从事的事情,必须用长远的眼光来看待,便不会疑惑。虽然坚持一件事情终会有所得,但是为什么每个人所得不甚相同?曾经我一度因为自己每每找工作的眼光怀疑自己的选择能力,于是在两年前(2016年)写下了如下这段感悟:
选择大于努力,其次是强于他人的学习能力。所谓的学习能力即是强于他人的分析总结、透过表象看本质的能力。有时候曲折是总为表面现象所蒙蔽、忽视了自己本质上的需求而不敢尝试改变,有时候觉得曲折是忽视了别人背后的努力而盲目比较,如同学习一种乐器、练习瑜伽,我们总是在比较中心灰意冷,却始终无法把注意力集中到自己的节奏,自己的呼吸上——如何能让自己的节奏把握的更准,站得更稳?如何今天比昨天好?
现在看这段话觉得那时候应该理解了,但现在看来其实还是没有理解透。写下这段感悟的又有一阵我觉得“选择大于努力”这个结论就是个伪命题。说得好像选择对了都不用努力了一样?!一则如果没有努力经历过,如何具备选择的眼光?如果没有阅历,纵然上好的机会摆在眼前,你在当时能够抓住吗?选择的好与坏也是在未来某个时间才能下的结论。二则同样的选择,依然有人做得好,有人做得不好,着实不该把努力不够推给选择有问题上面。三则,如果单纯从单位时间内的价值来看,确实选择是有优劣,但你能说选择做泥瓦匠就比教书育人更有价值吗?
最近看《财富自由之路》更加深我对这个问题的思索。如今的社会获取知识的门槛应该要比以往任何年代都要更低,我们活在一个不乏信息甚至是信息爆炸的社会,我们得到的机会也会越多,客观上选择所带来的风险相对也会越来越低。那我们如何将选择的风险降至最低,则更加考验的是我们对信息的甄别、筛选、处理的能力,我们如何才能练就强大的学习能力——透过表象看本质的能力呢?
李笑来在书中给我们总结一个认知革命的完整过程:大胆预测——实践求证——不断改进——继续求证——获得正确认知。我觉得我们大部分人都可以做到获取知识,即在做一件事情时我们有初步的认知,可是还原到每个人去实施时结果却是千差万别。记一段写在2017年的感悟:
很多在思维意识上麻痹自己的人,也是最少行动上付诸实践的,不过是在透支自己努力学习表象的快感,其实跟不曾学习的人没有半点不同。另一方面也根本不知道用心去实践、去验证之后的感觉比仅仅知道要多棒,还有一类人鼓起勇气去实践了,但是对预期结果估计过高而对过程预估的太过简单理想化,却忽视了即使一个人将自己努力做到最大化,也有很多外在不可控制的因素,于是有些人再次悲观地放弃了未曾抵达事情本质的实践,自然他的意识水平也仅仅停留在“我失败了,这条路行不通的层面”,但是依然不知道我为什么行不通?反过来看那些真正拥有好心态的人,也许这件事情他也办不成,但是他尝试了所有他觉得能够解决问题的方式“尽自己最大努力”,同时也意识到或者验证到了他不可控的因素,那么不管这件事他有没有做成功,那他在这件事情上得到的思维上的成长升级会深刻的多。知识是死的,人是活的,如果得到的知识不能为自己所用,也是一堆垃圾。尽信书不如无书!事实上是很多人都太懒了或者太功利速成主义,觉得别人总结的经验照搬到自己身上就可以轻松地把成功复制,如果不成功就简单归因于自己读的书了解的知识太少!?
看看,多少人在实践这一块太学院派?!书本理论上的生活难道比自己的现实生活更活色生香吗?梭罗在他的《瓦尔登湖》中写道:让他们通过望远镜或显微镜观察生活,却不让他们用肉眼直面生活;让他们学习化学,却不让他们了解面包是怎么做成的;或让他们学习力学,却不让他们知道这些如何获得。接受一切知识,训练一切技能,就是不讲生活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