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书不多,不爱听道理,也很少去阅读授人以术的书。
我觉得我爱读什么书读什么书,什么《自控力》、《原则》等等人生必读书籍,太难读了,无聊,读了就忘,浪费我时间。
我偏爱文学作品。我喜欢细腻入微的心理描写,喜欢平实生动的语言,喜欢透过隽永深长的文字去审视我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
所以宏文一出这个小作业,我大脑当下就空白了:第一,前面说过的,我读书不多;第二,我不曾拥有大量可支配财富,没体验过世俗成功。我甚至觉得,在生命大部分的时间里,我并不是那么向往这种成功。
那总得写点东西出来吧,就算是应付应付,已经是吊车尾的学生了,作业再漏交脸都没了。
于是我开始琢磨自己为啥不爱看这类书。一琢磨就发现,不对劲啊,我大学时到处找这种书看就是为了获得世俗成功啊,不然看个两三本觉得难看就不会再找下去了,但是事实是我的书架上、网盘里到处是教你如何提高自己的书,而且收集的时间段零散的分布在大学以及研究生时期,证明我并不是一时心血来潮,于是,轻易地,我推翻了自己对自己并不渴望世俗成功的评价。
那既然我是渴望物质成功的,我为什么看不下去呢?
一开始我把这归功于文笔的差异。诚然,商业大佬再牛逼,文字功底和专业文字工作者相比还是有差距。读文学作品,我能感觉一切都跃然纸上,十分有趣。
等等……跃然纸上!!!
一瞬间,我就明白了我为什么爱看文学,一方面,对于精妙的文字我确实是有偏爱;另一方面,看这样的作品我无需动脑和动手,作者直接把我领去了他的世界,所以一翻开书,我就觉得有趣!
然而大佬的秘籍心法无法带我直接去他的世界,又因为段位的不同,在去的过程中,无法避免地会让我产生失重感。
但是我看书的目的从来不是为了去大佬的世界看看,而是,想用来改变我的世界呀!
于是又一瞬间,我脑袋里浮现了四个字:知行合一。从小我就被家人教导要知行合一,今天,通过反思自己的看书经历,我再一次体会到了“行”的重要性。缺少了“行”的过程,所谓的“知”除了给了我夸夸其谈的资本外,并没有对我的生活产生实质性的改变,相反的,甚至会成为一种诅咒,让我们怀疑“知”的正确性。
试想一下芒格拿着大喇叭一天不落地在你耳朵边播报“找到你真正不喜欢的,然后规避他们”,但是你从未去真正实践,便体会不到这句话的真正价值,时间久了,还觉得这老头挺烦的……
于是我发现我的问题了:不是书不行,是我没有“行”,我没有克服我的惰性,甚至给自己找借口说是不向往世俗成功。但是真正“知行合一”了就会成功吗?这也未必,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理也可得,只有“行”才能推翻“知”。
话说到这儿,我突然不太想去思考读书与世俗成功之间的关系了。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从没有否认过读书与成功之间的关系,譬如社会对高学历的推崇就是一种直接的结果(当然实际上力使错地方了,读书不是应试,这是后话)。打开百度随便一搜,微博、博客、散文、论文比比皆是,光是读书对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塑造就能说个三天三夜,非要讨论这个,我觉得做一个调查问卷,统计一下数据来得更加直观明了。实际上聚焦到个人身上,我们看书看到了什么也许很重要,然而实践和内化却是重中之重。
记得有一段时间,朋友圈很流行一个签名“听过了很多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就是因为我们缺少对道理的真正理解,没有因时因地去实践和思考过,最终道理停留在道理,而没有形成自己的智慧。书本也是一样,读再多遍不去实践、思考和调整,那除了沾上几分岁月的尘埃外,无甚价值,俗称——这知识不进脑子啊!
这么一想啊,突然觉得成功方法论也不是那么无聊了,那就美滋滋多看几本好书吧!
分享至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