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见了一个老华商学院的朋友,聊到他在抖音做的一个项目。项目从起盘到获得第一笔订单,总共只用了10天,最终项目做了2个月,赚了不小一笔。整个让我还是很受触动。
和他聊了很久,我发现他和我正在创业的老同学,还有一些做自媒体的朋友,有个很相近的特点,就是他们做的事情,都离钱非常近或者说从0到赚钱非常快。项目找到了就做,做了就能有结果,可能项目周期不长,但是有的赚就会去做。一个项目周期结束之后,再去找下个项目。用我之前同学的话,叫“打猎思维”。
而反观我自己和我们在做的事情,往往是另一种思维,会很有匠心,把游戏品质打磨好,想办法提高自己的壁垒,项目从0到赚钱要非常久的周期,甚至未来赚不赚钱都很说不定。优点是一旦做成,项目周期较长。用我老同学的话,叫“耕田思维”。
基本上,耕田的羡慕打猎的能直接就有收益,打猎的羡慕耕田的能做的长久。两者能得兼,才能成为六边形战士。作为多年耕田者,我觉得我们缺乏猎人对于猎物的那种敏感度,缺少对于寻找猎物的原始冲动。譬如游戏的研发团队,基本所有精力都在思考,产品怎么做的品质更高,玩法怎么更有趣。而往往对于市场的敏感,对于流量的敏感,几乎为0。似乎只要我们足够努力,事情就一定能成。这就导致了很多游戏做出来,完全不被市场接受。即便是发行团队的同学,很多时候也陷在事务性工作中,丧失了对于赚钱本身的敏感度。
也许是游戏行业太成熟,成熟的获量方式都摆在那里,让我们丧失了寻找更多可能性的动力。也或许是我们的开发周期太长久,让我们不敢有太过创新的尝试。于是我们都在正面战场厮杀,比谁LTV高,比谁更能在竞价广告的系统中获得胜出。所以我们也就孵化不出羊了个羊,孵化不出拼多多。
突然就想起了当年同学跟我聊起他们的各种获量途径和方式时,我完全听不进去的场景。他那时候说我还没有打开,还没想着怎么赚钱,我还不以为意。现在也逐渐明白了当年的自己是多笨。
耕田之时,切不能忘记我们也曾是猎人。时常回忆,时常自省。
分享至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