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记录今日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生活案例。主要是我在愧疚心理下自己全责判断和耐心听从多方建议后,心态转变并最终和房东友好协商解决事情的经过。果然知己知彼,需要了解不同立场人的观点,方能更好和他人沟通。也谢谢各位好友们给的意见和关注,事情已经初步达成一致,秉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原则,特复盘如下。希望也能给到有需要的朋友一些参考。写这个文章的考量之所以把它当成一个公开案例和大家讨论,是因为我觉得最大的损失我可以接受:但是仔细想想,这个事情不应该仅限于经济方面的赔偿更多的是对于不明确责任的一个承担和划分。不应该仅仅是我个人和房东的问题而是租客和房东的社会问题,各自的责任和义务的划分问题所以也是听听不同立 …
如果一个好女人愿意摆脱家庭的控制,全世界都会帮她,前提是,她要狠起来。 |应用范围被原生家庭折磨的女儿;准备娶被奴役的女儿的男性;有亲友苦于被父母奴役的人们。女儿们应该觉醒,一个女儿,只要不想让父母和兄弟姐妹盘剥勒索,就一定有不被盘剥、不被勒索的办法。1.需要很多很多的信任无论你是女方还是男方,都需要首先问自己一个问题:我是不是要嫁他/娶她。这个问题哪怕以前你做过很多保证,最好也在看完这个攻略之后再好好问自己一次,因为接下来的事情会很麻烦,你得一步一步地来。你的配偶可能会崩溃,可能会哭着喊着说要放弃,所以现在就要做好这种心理准备,无论你们是三击掌也好、拉钩上吊也好,纹个彼此的名字(不推荐 …
看完了《有钱人和你想的不一样》这本书,这几天一直在梳理自己,重新设定目标,制定计划,今天忽然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仿佛打通了任督二脉,我的心中有了一个坚定无比的答案:唯一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的利器,那就是“爱”。今天我在微信朋友圈分享了一位大德的一句话:“你没办法改变每一个人;你的心变干净了,世界才会干净。”很有感触,比如,最近我对某一个人有看法,看不起他或讨厌他,不是他有问题,是我有问题——我是嫉妒他吗?还是我的傲慢?甚或是我的自卑?我的心里不干净,所以我会挑别人的毛病。当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之后,我开始找他身上的优点、闪光点,一个、两个、三个,我发现他的优点越来越多,我甚至主动去赞美他。而他, …
前几天读了一篇公众号文章—— 《今年最红的北大女生:她的泪里,藏着2.9亿农民工的痛》,让我泪目的同时,也陷入了沉思和回忆。我把这篇文章分享到了群里,小伙伴们都讨论起了读书改变命运的这个话题,有两个女生也说起,如果没有读大学,就没有现在的自己,而是完全不一样的命运。看着热烈讨论的大家,我又想起小时候听到的那句话。“女孩迟早要嫁人的,读那么多书做什么?” 尽管已经过去二十多年了,我依然很清晰地记得说这句话的场景,还有我当时的感受。那是一个炎热夏日的傍晚,我正端着碗和家人吃饭,他来到我们家,聊完别的,说起我读书的事情。说了很多,除了上面这句,我还记得,他说:“成绩好有什么用,花再多钱培养,将来也是 …
这是一篇欠了二十一岁“小姐姐”很久的文章,几次想动笔,终究因为回忆太伤了,没有下笔。最终,以这样的方式呈现,希望你理解我的保留,我并不想和大家分享那些经历。 那一天,天很蓝,也很热,我坐在街角的咖啡厅,看着路上车来车往,行人两三个。微信弹出二十一岁少女的消息:“我要去杭州玩,机票都买好了。”我跟她说最近刚出了一例无症状感染者,行动轨迹范围大。疫情管控严格了,要来可以,可能跨省比较麻烦。她说那我退票了。 嗯,二十一岁的少女就是那么任性又自由。 跟她就此展开了一段很简短的对话,大概就是二十几岁的人生真的很美好。她说她感觉不到大家说的美好,她想了解一下我的二十几岁。我回忆了一下,它们并不美好,太难了 …
当慢慢长大,也是爸妈的各种鞭策,我知道只有知识改变命运,所以学习上也是不断努力,终于我成了我们小山村了第一个考生二本的人。超过二本分数线6分。我们班当时是考了六个,而我的成绩一般是游离在班上15-20名)只有我自己知道,我的水平有限,这个对严重偏科的我来说有多难,当起高兴和我爸报告分数的时候,我爸说这么低?就是个二本?至少不得是个重本? 可是他连什么是重本,重本多少分都不知道。他只知道二本说出去不好听,不像清华北大那么有面儿。高考解放的我,本应该高兴的我,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我自己跑到顶楼给自己放了串鞭炮(超怕做这个),然后用炮竹声掩盖自己的哭声.... 为什么?为什么他们从来永远都不看到我的 …
这几年一直在在做的事情就是不停的让自己和原生家庭和解,和解。随着阅历增长,自己生活工作也逐步有了起色,慢慢的让自己放下心中的重担,脱离出原始家庭带给自己的影响。但是好像并没有我想象中那么简单。虽然我一直不愿意去回忆,一直不愿意去承认,但是这段不快乐的童年经历却在我脑海烙印更加深刻,今晚,我不想逃避,我想要清清楚楚的记载下来。作为90后,老爸常年在外打工,我和弟弟是名副其实的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在老家是很受欺负的,因为家里没有顶梁柱,老妈又扛不了事儿,村里农活又重,不管是“双抢”还是摘山茶果,我们家都是最晚干完的,弟弟打小生性爱玩,所以农活基本都是在我和老妈身上。我记得,天微微亮的时候我就要和老妈 …
一 小时候家教甚严,除了一张两三岁时的老照片,看到自己背着一把电子枪外,从记事起,我从来都没有过一个玩具。那时候很羡慕其他小朋友,有变形金刚,有奥特曼,每每跟父母提起,父亲总是说,长大后,你想买多少玩具都行,小时候老是玩这些东西,能有什么出息?所以我的童年,是跟书本为伴的,从唐诗到宋词,从《千字文》到《三字经》,从四书五经到魏晋骈文,从《文心雕龙》到《古文观止》,永远有读不完的书,不知道要多少年后,才有机会摸一下玩具。英文的功底也是从小打下的,虽然家境一般,父亲还是找了一位人民大学退休的老教授,每周上三次课,手把手教我英文。这就是我如今回忆童年时,能想到的那些片段。这么多年过去,我如今能成为 …
展现不加“滤镜”的真实人生从20岁到21岁的跨越,这一年,我不再伪装自己。以前发动态,我总爱给自己设定一个形象。唯美的文案加上十级的美颜自拍,今天吃了这个,明天玩了那个。每次发完动态后,似乎我达到了“别人认为我过的很好”的目的,但是,我却感觉内心少了些什么,还给自己无形中带来了压力却不自知。我会不断的拿起手机看点赞数和评论数,以此来反馈别人对我的认可。慢慢的我从实际生活中的讨好型人格,变成了“网络讨好型人格”。在社交媒体上发布动态,我们无形之中给身边的人增加了一项权利——批判自己的权力。所以,我真正想说的话,想做的事,想发的动态,都会被无形之中被自己“妥协掉”。我会为了“形象管理”,发不那么真 …
五天时间,从看房、签租房合同到搬家、收拾妥当,终于可以松口气、休息一下了。而妈妈,从此成了住在我们对面小区的邻居。2000年,爸爸、妈妈和奶奶搬来青岛。一年半之后,爸爸去世,给妈妈留下了两个任务:1、给奶奶养老送终;2、把妹妹嫁出去。妈妈很努力地完成了这两个任务,2012年,她送走了奶奶,从此开始一个人的独居生活。2014年,妈妈生病住院,切除了胆囊,为了方便照顾她,我们在我们家附近帮她租了一个房子,因为我的公公婆婆住在我家,妹妹的婆婆住在她家,所以我们都不能把妈妈接到自己家住。不久之后,因为外甥上了小学,妹妹想让妈妈搬得离她近一点,好帮她照顾一下孩子(妹妹的婆婆身体不太好,照顾不了孙子),于 …
分享至微信
请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登录“米课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