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加入了SOHO的行列,忙着建站事宜,没啥新案例分享的,就分享三个以前的成功案例吧。
法国客户
使用的汪晟心法:“我行你行不行?”
2017年6月28日收到的询盘,客户只是发了一句“Could you please give me the price of your splicers?” 客户留的是gmail,没有搜到背景信息,然后我就简单的报价,顺便询问需要的数量及背景信息,没想到客户回复了一封很详细的邮件
介绍了他是谁,是做什么的?目前跟谁在合作,为什么要找我们,每次订购的数量等等,
从他的邮件我分析到
a. 客户来自法国,专门卖光纤类产品
b. 针对我们这个产品,客户合作的供应商,质量不好,肯定有好多售后问题
c. 法国市场对于我们产品马上要处于爆发期
d. 客户每次都是10台10台的订购,对于我们这个产品来说量算不错了。
通常欧洲的客户通常比较诚信,可信度比较高,所以我立马加上客户的whatsapp,聊细节,问客户为何要换供应商,客户委婉的说是因为质量的问题,于是我着重讲解了一下我们公司的产品是如何控制质量的,很快客户跟我聊high了,表示愿意跟我们合作试试看,只是在价格这个点上,我们来来回回谈了两周都没敲定,客户把当地市场的韩国品牌的价格发给我了,我还是不同意客户的价格,最后客把同行的PI都发给了我,就是为了要跟同行一样的价格,我的权限还不够,就去跟老板申请了,老板犹豫了一会,最后应允了,不过我还是没有直接告诉客户价格申请下来了,谈了付款条款,发货的条款,运费的条款等敲定了所有的东西之后,然后跟客户说“如果我们同意这个价格,你立马可以付款吗?" 没想到我发PI过去之后,客户第二天就发了bank slip给我了。截至我离职,这个客户的订单是我所有客户中订单最稳定的。如下图收款记录。
2. 泰国客户
使用的汪晟心法:“与客户视频介绍自己,介绍公司”
于是沟通了细节发现了以下几点:
a. 客户以前不是我们这个行业的,对我们的产品不懂,但是对投标非常懂。
b. 客户需要贴牌,如果产品想要有投标资格,需要先在投标公司的检测机构里面检测合格才有竞标资格。
c. 我们的标准产品没有达标要求,很多的细节需要更改
d. 需要拍专业的人作为技术人员去当地检测样品。(检测实际时间花了30天,我出差了5天)
针对每一个点,我做出了相应的对策,给客户提供了解决方案,从贴牌设计,产品细节更改,来来回回优化了30次才满足了客户的要求。发了三次样品,最后去泰国检测的时候还是我一个人去的。检验机构的人很吃惊,说别家公司来检测至少是三个人技术人员,都是轮着来,我不但是个女孩子,还一个人就去了(客户陪着我,但是客户对产品什么都不懂,只是在旁边带着我走上走下)。刚开始我不懂他们的意思,以为检测就熔几次,测测损耗就完事了。后面才发现检测的严格超出我的想象。光是检测电池就花费了整整两天时间,一天在室内(用到机器没电为止,然后统计使用次数),一天在室外(用到机器没电为止,然后统计使用次数)。为了达标,我们提前一天准备物料,检测当天从早上九点到晚上五点我洗手间都没上,饭没吃,就是为了冲次数。~跑题了,有需要的同学客户找我要一下整个检测流程(运营商),因为检测的每天我回到酒店都记录了整个过程才睡觉,所以现在还有当时的笔记。
记得我问过客户,“当时为什么选我们?”
客户说,他当时在阿里巴巴发了很多封询价,我是所有供应商中回复最快的,并且唯一一个跟他视频的人。“
3.菲律宾客户
使用的汪晟心法:“谈谈不要钱,谈谈不要命,见面谈效果最好”
客户背景:2012年亚洲通讯展拿到的名片,发了无数的开发信,客户从来不回复。后面我们谈了另外一个菲律宾的客户,客户说要拿我们的产品搞一场开发布会,介绍我们的产品,要求我们派人过去参加发布会。有了这个机会,我就联系了我所有潜在的菲律宾客户,想顺便拜访一下。
开发信直接拿着晟哥的现学现用的,如下
Warm Regards,
然后这个菲律宾客户就回复了,表示愿意接受我们的拜访,当时去菲律宾出差的是我老板跟我director,我详细问了director具体的情况,了解到这个菲律宾客户的实力远远大于搞发布会的那个客户。这个菲律宾客户的公司是马尼拉市中心的一栋楼,而搞发布会的客户只是办公室(据说菲律宾的三个主岛都有办公室),这不到当地真的不知道情况会出现这样的反差。
总结,就我个人而言,学习是个反复的过程,需要反复学,反复用才会内化成自己的东西。知道了,然后做到了,才会得到。 共勉~
分享至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