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朋友圈又被刷屏了:广东一54岁男子为了避免自己刚买的小货车被台风吹倒,不顾安危去扶车,结果被压身亡。
世故的人骂这司机傻叉,更多人感叹世间的疾苦。
我认识一些职业司机,有人开货车,也有人开小车,但坦率地讲,这也许是我能想到的最差的工作之一:辛苦自不必提,车祸的风险,职业病的危险,违法的成本(货车司机不违规超载甚至很难有利润),未来随时被替代的可能性(君不见谷歌无人驾驶汽车研发地风风火火),还有就是并不高的收入:毕竟只是底门槛低技术的行业……
54岁,按照中国人传统的观念讲,已到知天命的年龄。这个年龄的男人,一方面,既有丰富的社会经验和人生阅历,另一方面,又会因现实社会二十年的磨砺,不再那么锋芒毕露。如果在体制内,如果不是职位较高,可能已经开始考虑退休后的生活,闲时陪老友喝喝茶聊聊天,更多的时候培养些爱好,准备应付二线人生。总之无论如何,这绝不是靠体力活辛苦钱的年龄。然而,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年龄,在一辆区区几万元的货车面前,一个生命戛然而止,被压碎的除了他单薄的躯干,还有一个体力工作者卑微的生活梦想,也可以想象,在这段不长的人生中,他做的最多的就是在社会的风浪中倔强的抗争,就如同生命最后一刻做出的努力一样。
据说骂司机傻的人很多是没有生活阅历的年轻人,没有责任心也缺少同情心,不知道责任二字压在男人的肩膀上是如何的沉重。诚然,司机的做法决不可取,但我相信,让他不能坦然看到自己货车倒下的一定是拮据的经济,经济上没有话语权的人通常不会那么坦然,甚至他们也不会那么理性,君不见低收入人群最集中的地方往往也是彩票店最集中的区域?生活给他们最多的经验就是扛不住了,咬咬牙,还是扛,直到真的被压垮的那一刻。
朋友圈中一位土豪朋友,白手起家,事业有成,资产过亿。他也发表了自己的感受:我又何尝不是那台风中推车的男人呢?可谓惺惺相惜,然而不同的是,这位朋友随后又有两句:生活中学会适当的放手,别太认真。显然这位兄弟早已释然,释然的背后,是坚实的经济基础。纵然生活中大家都有各自的压力,可不同的是穷人与富人的退路不同,富人的世界里,没有破釜沉舟这个词。
对我们自身而言,若愿生活美好,那就要避免“54岁仍靠开车养家”这总情况发生。好莱坞的电影中励志电影并不多,但有一部却让我记忆深刻---《当幸福来敲门》。丹泽尔华盛顿主演的落魄推销员面临经济破产、老婆弃他而去的人生低谷阶段,仍尽责照顾孩子,并努力学习进取成为一名股票经纪人,并最终成为百万富翁。据说剧本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我也愿意相信这是真事的故事。让我们在这个并不美好的社会中,仍然相信美好的存在:一个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通过学习,实现阶层的跃升。学习,也许是这个世界上最公平的事情,即使结果不是公平的,至少机会是公平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今天在米问的平台上发表感想的原因了。
多讲两句关于米课的,作为米课的N-V学员(太多,懒得数了) 米课的课,我都买了,实际上也未上完(有些课我听听对我无用,也就没学; 有些课也的确不咋样,也就懒得听下去,不好意思了 Mr hua) 但每次出新必买基于两点:
第一,Mr hua的课给我带来的收益已远远超过现有所有的课时费,即使米课再卖100门课给我,米课给予我的回报仍是远远大于学费的,出于对米课的支持与回馈,我是愿意出这份钱的。
第二,因为米课过往的课程质量不错,已形成了信任消费的习惯。对这一点可能大家有些难以理解,我举个例子说明吧!我在美国的时候,朋友都喜欢去Costco超市买东西,我很好奇为什么斤斤计较的华人在Costco超市买东西基本都不看不比较,有需要就拿。朋友是这样回答我的疑问:首先,Costco不卖品质低的产品(相比Costco,业界大哥大Walmart则靠低价货吸引了很多中低收入人群),其次,作为量贩式超市,你不用比价,因为每次比价下来的结果都是Costco最低(对生活态度严谨认真的我,还真比较过,实际情况大致差不多,除去难以比价的有机农产品)。因此时间久了,大家就懒得比的。 我并非MR HUA的脑残粉,但是米课让在我这里形成信任消费,这也是我服米课的一点。
希望与米课共同进步!共勉!
分享至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