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sir的秘籍“一次只买一本书”背后的本质,对于突然心血来潮想看书的同学来说(曾经的我)真的是直击灵魂深处,个人表示这就是真理,简单好用。
如果一本书你都看不进去, 买再多又何用呢。重要的是“看”,而不是“买”。想要通过“买很多书”“这个“结果”导向“我会看书“这个行为,实际上是个逻辑错误,先不要说结果,想要培养“”看书”这个行为习惯,本身就充满不确定性。
以我自己为例,从看书到坚持看,我用了比实际想象中更长的时间。
看书之路——
一开始我进读书大群(进群之前我自己在pyq自行打卡了几十天,目标是打100天),在群里几百个人一起打卡,刚开始的时候我也很积极,然而打卡任务结束后,就没有那么积极了,而且我发现定期发布阅读笔记非常消耗我的时间和精力,而我一直关注群打卡(长期没完成就踢出群)这个事情也容易让我产生焦虑,所以我想了下,还是得靠自己。我希望用适合自己的方式来做,所以我放弃了群打卡,转而继续完成我的100天pyq打卡。然而这个真的完全靠自觉,有时候不知不觉我就会偷懒,100天的打卡实际我应该花了至少130天,庆幸的是,虽然断断续续,但我没有放弃,最后在一半靠意志力(强迫自己)一半靠想象力(pyq 立了flag,大家都看着呢,我做不到会很丢脸)成功完成了100天的看书打卡。
阅读目标养成——
虽然100天打卡结束了,但是对我来说看书并没有结束, 我开始思考并寻找继续我下一个100天和下一个100个100天的办法。
我找到了高阶:通过阅读记录app来继续坚持我的阅读习惯,给“看书”这个事情加上了数量(一年读多少本,目标)和质量(是否做笔记,怎么做笔记,消化)两个维度,以此来确保我一定会坚持看书和阅读的好习惯,实现我的阅读目标。
我原来是在睡前看书30分钟,经过测试(我先来回看了几天找一下感觉)和调整,现在我把阅读时间放在了上下班搭地铁上,主要有3个原因,1:原来夜读的时间我可以用来工作或者早点睡早点起;2:来回2趟我就可以有2次阅读;3:经过一天的屏幕工作后我的眼睛非常累,所以用书本代替手机屏幕是保护自己的不错方式。
这样的模式基本已经固定,现在我每天就这样重复的做一遍,大部分时间都是可以正常进行的,偶尔也会出现变化,比如高峰的时候人非常多,光是站稳都很困难,不过这样的概率比较少,我也会故意设计上车时间来确保我可以正常阅读。
从阅读,到阅读习惯,再到阅读目标,我发现最大的改变就是心境和结果导向。“有目标地看书”和“没有目标地看书”带来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心情和结果。
以我自己为例,没目标的心情:是自嗨,是自我感动,是装逼(可牛逼坏了我,别人都在玩手机而我在看书)没有目标的时候,我想看就看,看一本算一本,不想看就偷懒,这个月没看就下个月看,我以为上次读书是2天前,实际已经过去一周前。时间总是不知不觉的偷走我们好习惯,再把坏习惯塞给我们。
有目标后的心情:任凭东西东西南北风,看书还在地铁中。食肉者不鄙,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这只是我为了目标而做的事情,不是我高视自己的理由。我只是在做自认为该做的而不是做给别人看的事情,所以我的心很平静,“看书就像吃饭一样寻常” 和“不在乎别人怎么想我” 使我真正拥有了沉浸式阅读。
再说结果,有目标后最明显的就是:时间对我而言更特别了,看书这件事它一定会出现我的每日待办或者每日必做清单(比如书每天都需要放在我包里,曝光度和暗示性极高)这种待办即使不是每天持续,也必然不会中止。这就是习惯产生结果导向,看书对我而言是一项必须完成的目标,任何可能影响这个目标进度的,比如刷屏、玩手机、追剧、煲电话粥,我都能够谨慎的衡量和取舍。
如今是个信息大爆发的时代,每个人的手机都很好玩,也许越来越多的人看不进一本书了,我很高兴自己能够找到阅读的乐趣,就行当初跑步经历的一样。我参与其中,感受其中,并收获其中。
以上算是对自己养成看书习惯的一个小复盘。如果我要用一句话来送给自己,那就是:最大的坚持和动力只来源于:你是真的发自内心热爱你做的这个事情(如果你自己并不是真的爱看书,那么谁也不能让你坚持下去)
如果你也想看书,以上希望对你有用。
分享至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