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大家好~今天想跟大家聊一聊我的香港客户是怎么开发和跟进的。
可能有些朋友对香港客户有个刻板印象,都觉得香港客户特别的严肃,要么就是跟人精一样,很难对付。(都怪以前的港片看太多了)
今天我来分享一下我自己的一个香港客户是怎么开发的。
1.和客户的“邂逅”
一开始这个客户发了阿里询盘,询盘内容是非常详细的产品需求,像跟进其他客户一样我先做了自我介绍,根据客户的需求再结合自身的产品做了推荐和详细的报价表。这个香港客户是香港采购办的Sourcing Manager,总部在美国,主要做美国市场的批发和渠道营销,经营消费电子类和居家电子配件产品。我们做的是电视挂墙支架,是客户的产品线之一,产品方面是对口的。
2.怀疑客户询盘真实性
我第1次看到询盘产生怀疑的地方是,产品要求非常详细而且严格。我们这个行业的产品一般只需要做两倍承重测试,而这个客户要求必须做三倍的承重测试,起定量有一个柜。并且对包装也有非常严格的要求(不能有色差、印刷清晰度超高、包装袋要印刷Pro65警示语等等),能接受的目标价也比较低。当时我觉得这个询盘成交的概率不是特别大,就按客户目标价再往上提一点点去报价了。不出所料客户还是跟着套路来一个劲儿喊贵,我就从工厂的实力、认证、产品本身的工艺去分析,并附上相关的资料和测试报告,有理有据说服客户贵的道理在哪。同时我这边通知工厂按客户要求先打样,在客户犹豫的时候,跟他说我样品已经按你这么严格的要求打好了,要不先寄给你看一下,你再做决定?(询盘回复及时、样品准备迅速且高效,可以在关键的时候对订单起决定性作用)
3.客户二话不说居然就下单了
客户收到样品后,过了差不多一周时间,客户直接发邮件过来跟我们说美国那边确定的报价,准备下PO了,一个小柜试单,并且把他公司的所有质量要求资料全部发给了我,同时还抄送了好多不同部门的同事来对接这个订单。我感觉又惊又喜,喜是我的开发思路works out eventually, 惊是难道不用按“传统流程”先签PI之类的吗?其实这个时候就是我的固定思维在作怪,后来才明白只要美国终端客户确认报价,香港采购办就会视为确定订单,即可生成PO给供应商签署并确认订单。这个时候香港采购办的Sourcing Manager/Purchasing Manager就已经完成了采购工作,接下来工作即可交给美工、QC、船坞等。由于我也是第1次接触这个客户公司的流程,一时间觉得工作量暴增,一个工厂业务就得对接香港公司四五个部门的同事,没有经验的一般可能会焦头烂额。
4.各种物料样品“劝退式”打样
一个人对这几个部门还只是前戏,接下来各种物料和样品多次打样估计很多供应商会打退堂鼓。按照这个香港采购办公司的要求,第1次生产的产品型号,从样品、包装物料都需要每一样都打样并寄到香港确认,免费打样且客户不承担快递费。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这客户没有什么诚意啊,每一样物料都要打样,每一样物料打样的时间又不一样,而且除非是合作得非常好的物料供应商,否则谁会抽时间抽精力给你打样。由于已经收了定金,PO也签署了(连po都得盖章并寄纸质的到香港。。。)当时觉得退定金麻烦,就抱着抵触的心理,开始进行磕磕碰碰的打样之路。大家都知道打样期间,如果客户觉得样品不能通过质检,或者有瑕疵不能接受,肯定避免不了会有几次来回打样。而我们也是第1次遇到对产品要求这么高的客户,所以单单产品就来回打了至少三次才算通过(严格按照客户要求打样非常重要,偷懒或蒙混过关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而包材部分比如PE袋、说明书、安装图纸、保修卡、彩盒印刷稿、1:1彩盒样、螺丝配件包等,也是差不多寄了四五次快递,而且我们都是顺丰寄到香港(因为香港目前来讲顺丰的服务最好)。因此前期打样被削减了不少积极性,期间还曾多次想取消订单。等后面合作开了之后我才明白,这个客户其实母公司是非常有实力的(一开始Background research没有认真做,该打),而他们在美国需要做到符合多项法规,所以才对产品的要求如此严格。其实这样的大客户有机会是一定要尽可能拿下订单的,一旦打入这个客户的供应链,后续我们将会有非常稳定的订单,而且这个客户也可以当作我们开发其他客户的背书。因此前期的工作需要非常大的耐心,就把它当成一个成本投资吧。
未完待续。。。
感谢您的阅读,如果喜欢本文请“不吝赐赞”哈。超过10个我就加快更新哈哈。@阿拉蕾小编
分享至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