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开篇,老华说过没有成果的学习都是耍流氓。这句是条闪电击中我心,我一定不能耍流氓。
弯路与认知
校园时代对未来工作和社会的认知,主要来于校园招聘。我那个年代,尤其是四大、投行、快消来到校园,用精美的宣传视频,中英语混杂的宣讲,丰厚薪资的蓝图,打造出来都市CBD职场精英的形象,对白纸们来说无疑是一次成功的洗脑,那时觉得这就是成功。
那个时候的我,因为毕业没有拿到四大的offer还嚎啕过一场。对未来的职业规划单一得明确,考英语出国读MBA搞金融进500强。毕业后进入了外资银行做起了小白领,从后台转岗到前台销售,磕磕绊绊的升职加薪,自以为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转眼的今天,校园招聘中最受学子欢迎的已是腾讯、字节、美团等大厂,外企光环的消退与大厂的崛起正悄然改变。毕业有一份好工作,无疑是幸运的。但每个时代,同一世界的不同维度里,却还有另一群人借着风口而迅速财富腾飞,比如2015年左右电商崛起带货网红张大奕、借香港保险和公众号腾飞的S叔、从汽车记者转成摩拜创始人的胡玮炜,捞到金子但臭名昭著的咪蒙。
觉醒与链接老华
而我2016年还在一家小型外资行搬着砖。记得那是个周四早上刚到办公室,行长便召集大家临时开会,亚太区的负责人宣告了未来一年公司的裁员计划。散会后,就陆续有几名同事被叫进会议室,关门沟通以后就出来打包让走人了。而这些同事大多是40岁以上的经理。以及整个过程之突然和冷漠,甚至和同事们说声告别没给安排(和那个行长的为人处事也有关),以及我深知我没有被裁大概是工资可以继续被压榨。那天的氛围,仿佛是一群待宰的小鸡在笼子里,随时有只手伸进来抓一只出去宰杀。
这件事对我的冲击很大,两周的低迷里开始思考未来的人生规划,当时单一的认知让我得出结论就是出国深造,仓促离职备考起英文。但今天回头看,当时对我来说是一条浪费时间的弯路,因为理想的实现应该是先让自己活下去。等我回到正轨快两年的时间过去了。这两年里越来越清晰的意识到,我必须要有自己的一份事业,而不仅仅是工作,哪怕是一份小生意。
借着疫情那段封闭时间,我买了很多创业书,其中一本就是《老华创业手记》,还是老版本的配着老华萌萌的头像插图。一头扎进这本创业书里,与其说是创业经历,更是创业实操。当然得此宝典以后,其他的掉书袋的扔一边垫饭锅了。老华已把如何发现商机,自己是怎么琢磨的,自己如何从一个点到下一个商机,都倾囊相授。很多人写成功传记,是不会把关键点讲清楚的。所以老华是奸商,但是个真诚的奸商,这就是魅力所在。
抛开老华在商海里一次次打怪升级不说,看到那段情节“请叫我韩主任”我真是印象深刻、会心一笑。职场里太多这样的故事,每个人的追求差异之大。尤其是这种人做领导时,那种命运不能掌握在手里惴惴不安的感受就更加强烈。
加入商学院与行动
我惊叹老华的睿智,创业手记打开了我的思维,以及相信普通人目前是存在财富自由的可能性。每一项服务和产品的背后都是有人经营这句,让我开始习惯性琢磨小生意背后是怎么经营的,赚钱模式,以及我是否可以执行。我相信人从打工升职思维,到想当个小老板开始动脑,是积攒财富的第一步。当然人到中年,不能把前期的积累打水漂这个道理我懂,所以我非常认可老华说得,创业5万以内就可以,甚至零成本启动。
我之前的经历和外贸不沾边,自己也对外贸不懂。但米课也不仅仅是外贸。发现老华进军短视频后,立刻把抖音B站都关注了个遍,商学院启动后立刻报名。老华的倾囊相授是一脉相承的,最开始我是打开笔记本正襟危坐的准备记笔记,但后来发现老华的课轻松易懂,站着一边拉伸一边听也可以,节奏适中干货满满。
关于商学院课程 社群 直播模式是一种学费的溢价。通过社群链接到了各行各业的伙伴,而这些伙伴也热衷分享毫不吝惜。我已看到很多创业故事,涨见识有共鸣,比如说伙伴分享的中古奢侈品创业,建筑设计创业,国际货代创业,隔行如隔山甚至有些词汇看不懂,但商业的底层逻辑是一致的。资源的链接、思维的碰撞、行动的互勉,小伙伴们都说值。喜姐创始人,短视频大拿麦子,通过老华连麦就触及到了成功先驱。所以商学院很香。 除了商学院,我也报名了暗夜老师房产课,准备结课后张曦老师证券课走起。在米课成为终身学习者,成为学习有成果者。
前两天看到有人分享,自己是top2学历 MBA证书一大堆,但因生育后求职屡屡碰壁,目前已成功上岸。这个例子更是说明,无论是做到大公司高管,还是创业造富,无论是职场高薪,还是居家做数字游民,成功的定义是多维度的,但对成功有多渴望才是最重要的。并且高学历多证书已不是充分条件,打造人生的护城河才是。时代一直在变,而我们也要不断思考,抓住目标,专注和全力执行,借势而行。这是我接下来要做的,也相信是商学院能帮助我的。目前已思考了1-2个小项目,说不定还能找到合伙人。
虽然我还不能像其他小伙伴分享财富腾飞的故事,但已设定小目标:学习有成果,吃上老华的面。一定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