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仅记录《断舍离》一书与外贸的点滴联系(基于个人理解)。
《断舍离》,作者日本人山下英子。
1. 什么是断舍离?
断舍离是在“出”的思维的引导下,将物质、空间、乃至自我内心精简化,让“此时此地的我”焕发人生光彩的“美学”。它会呼吸,强调新陈代谢。
Lee的理解:在渡过前期的客户积累期(比如刚进公司或者创业的第一年)之后,我们是否需要应该将客户列表进行整理?是否需要舍弃或暂时搁置以下客户:
- 量小又麻烦且无大潜力
- 人品或信用有问题(如不尊重个人和公司,甚至反华仇华)
- 明确告知短期内不会合作的
我曾经遇到一个客户,因为没有答应他们提出的交期时间,以及没答应延期一天就要赔款50%货款的条款,就说我们工厂的机器都是破铜烂铁,才不敢答应延期赔款协议;尽管后来在公司的协调下与该客户合作了,但该客户已经被我放在断舍离的第一个名单里了。
2. 关于占有
一位僧人兼宗教学者曾经这么形容断舍离:
每个人都会在某一天失去自己最宝贵的东西。
几乎没有人能在最关键的时刻做到释怀。
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练习如何放手,
才能坦然地接收烦恼,
甚至衰老、病患和死亡。
断舍离归根结底是为了让我们坦然接受自身的、珍爱之人的死而进行的训练。因为,我们的死亡是100%的。死,是我们最后等待的肉体的断舍离。无论是谁都避免不了。
我们的烦恼来源于把自己从地球处买的东西、获赠的东西错当成自己的东西,而其实,所有的物品都是来自地球的借用品;所谓“占有”,其实是我们的一厢情愿,是人类社会撇开地球、私自制定的特殊契约罢了;只不过是在物质这一悠久历史长河中随机截取了一小段水流,那么我们要珍惜自己与所谓“占有的物品”之间极为偶然的缘分。当缘分终结时,我们要痛快干脆地放手。
Lee的理解:没有一个客户是我们的客户,或者说没有一个客户永远是我们的客户;客户是属于市场这个大盘的,当我们产品或者个人的竞争优势比不上别人,客户流失是非常正常的一个情况。如果有离职同事撬走自己的客户,是气愤,还是自己要反思为什么跟客人共事那么久,客人却那么轻易被别人带走?为什么这个同事离职,第一个撬的就是我的客户?
同理,企业主如果发现客户被离职的员工带走,是不是要反思公司的制度问题或者和员工的关系问题?
最后,如果实在无法挽回客户,那我们也只能往前走而不要把自己埋在消极情绪里;因为,该客户本就没有一天是属于你的。
3. 关于知识和智慧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不为。
——— 《老子》第四十八章
翻译过来就是:
求学则日益,求道则日减。减之又减,终空无所有,无所有则无所不有。
想获得知识,请每天增加。
想获得智慧,请每天减少。
别忘了,知识通过行动转化成智慧。
知识——在求知欲基础上集合的显性意识信息。
智慧——体验性理解形成的直达潜意识的深刻智能。
换句话说,必要的时刻,随时随地能提取出帮我们渡过难关的就是“智慧“,而要到达游刃有余利用“智慧”,就需要我们“行动”
Lee的理解:前段时间,突然觉得自己学了米课,看了那些销售类的工具书,面对外贸工作,还是觉得有很多棘手的地方,有种学了很多却又没学什么的沮丧感;遇到哪个问题,明明记得老师哪节课里讲过的,却怎么也想不起是哪节,也不知道怎么去实操。
原来,我学到的大部分知识,并没有通过行动转化成自己的工作中的智慧;它们从头到尾,只是别人的智慧而已。
老师的课,我把所有的内容全部记录到印象笔记里;但几乎没怎么翻过笔记,如果是纸质笔记本恐怕早已落灰。
我学的那么多东西,很多只是好像在安慰自己,你是个上进的人;而学了之后不去实操,其实是在逃避现实,是在向惰性低头;而由此产生的一个坏结果是,当遇到一个问题,自己怎么也解决不了,却看到其他看起来不怎么学习看书的人能解决,又无形中给了自己怀疑和打击:学了这么多还不如人家,是不是脑子有问题?
最后,以全书的开篇为结尾:
放手一个无用之物,就腾出一点空间。
处理一件多余之物,就减少一份负担。
减少一次浪费,就恢复一分精气神。
然后,
翻开人生新篇章。
分享至微信
请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登录“米课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