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文章
请设置昵称
2022-10-14 19:39

2008经济危机

金融危机,历史上波及范围最广、影响时间最长、对经济打击最大的危机,就是1929—1933年大萧条。大萧条本质上是由狂热投机导致的泡沫破灭造成的,类似历史上的荷兰郁金香事件;还有“需求不足论”,认为大萧条是当时美国社会严重的贫富分化导致的需求不足造成的等等。


“银行恐慌论”核心原因不在经济基本面,而是市场信心崩塌形成的连锁反应。信心崩塌导致银行挤兑,挤兑导致银行大规模倒闭,银行倒闭导致流动性全面紧缩,流动性紧缩导致更多企业资金链断裂、破产倒闭,于是市场更加恐慌,从而形成了一个不断恶化的、自我实现的预言。


按照古典经济学理论,市场有它自己的运行规律,经济可以通过“看不见的手”来自我调节,无需外部力量干预。但是,在“银行恐慌”的传导机制下,市场的自我调节机制失灵了。必须要借助外部力量干预,为市场注入额外的信心,才能打破不断下滑的恶性循环。


如果当初美联储能够站出来,给银行体系注入大量资金,就不至于出现银行连锁倒闭的局面,也就不会引发后来大量企业破产、大批民众失业的惨状,大萧条的悲剧可以避免。只可惜,当时的美联储啥都没做,任由恐慌蔓延。


在伯南克走马上任后不久,就发生了大萧条之后最严重的金融危机。美联储在伯南克的带领下反应迅速,在第一时间通过购买国债、开启贴现窗口等形式,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并大幅降低利率。后来大名鼎鼎的“量化宽松(EQ)”政策,就是由伯南克首先开启的。


伯南克对大萧条的深刻理解,以及面对危机时表现出的“行动的勇气”,让美国以较小的代价迅速走出了2008年金融危机,成功避免了本可能发生的又一次“大萧条”。“银行恐慌”以及由此带来的流动性危机,成为学界认可的对大萧条的主流解释。


“银行恐慌论”认为,大萧条的根源是恐慌造成银行大量倒闭,市场上没人也没钱可以放贷了,也就是“贷款人消失”。这时候,需要中央银行出来担任“最后贷款人”角色,给市场注入流动性,就能消除危机。


辜朝明在研究日本1990年代资产泡沫破灭时,发现一个悖论。日本央行在泡沫破灭后,是完全按照教科书式的宽松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的,市场流动性充足,长期执行零利率,但日本就是迟迟无法走出萧条。进一步研究发现,真正的问题并不是“贷款人消失”,而是“借款人消失”。一夜之间,所有人都不愿意借钱了。金融市场崩溃之后,资产价格大幅缩水,导致很多企业从资产负债表上看,已经资不抵债。但其实企业的核心经营业务是健康的,有稳定现金流。这时候,企业经营者肯定不会大大方方地公布自己的资产负债表,因为一旦外界发现你资不抵债,银行就会切断你的资金链、供应商也会拒绝给你账期,企业马上就会陷入困境。所以,你会小心翼翼地掩饰企业的资产状况,同时不动声色地拼命埋头搞生产,把赚来的每一分钱都拿去还债,希望尽快修复资产负债表,把净资产由负转正。这个时候,你所追求的目标已经不再是利润最大化,而是负债最小化。利率就算降到零,你也不想再增加一分钱的债务。


一旦所有企业都这样想,就会造成“借款人消失”,信贷持续萎缩。由借款人消失造成的经济萧条,就是“资产负债表衰退”。这个时候,央行作为“最后贷款人”向银行注入大量资金,是没有用的。因为没人来借钱,这些天量资金只能躺在银行金库里,没法进入实体经济。这就是日本在1990年代资产泡沫破灭后的真实情况。


大萧条也是一场“资产负债表衰退”,就算美联储出手救援,也起不到多大作用。当时美国缺的不是“最后贷款人”,而是“最后借款人”,也就是,需要有人把钱从银行借出来,花掉,让钱进入实体经济循环。后来的罗斯福新政,就是由美国政府出面担任了“最后借款人”,才让美国走出了危机。


再来看2008年金融危机,功劳不在美联储的量化宽松,而是美国政府再一次出来充当了“最后借款人”角色,推行了积极的财政刺激计划。而欧洲、日本则在量化宽松的同时,采取了紧缩的财政政策,从而陷入“资产负债表衰退”,迟迟走不出来。

editor_bg.png


点赞
举报
收藏
转发
0/500
添加表情
评论
3天2夜学会建站

请设置昵称

性别男, 爱好女。

向TA提问
置顶时间 :

设置帖子类型

普通
新闻
活动
修改

圈内转发

0/104

分享至微信

复制链接

举报

请选择举报理由

留联系方式
垃圾广告
人身攻击
侵权抄袭
违法信息
举报

确认要删除自己的评论吗?

取消 确定

确认要删除自己的文章吗?

取消 确定
提问
设置提问积分
当前可用积分:
-
+
20
50
100
200
偷看

积分偷看

10积分
我的积分(可用积分)
确认偷看

问题已关注

答主回复后,系统将通知你

不再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