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说,年轻人很早洞察人事,谙于世故,
往往预示着本性平庸。很多人听起来不以为然。
如果细细挖掘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是:如果一个年轻人,会比同龄人更谙于世故,显得更精明,并且在工作或者生活中,很快就知道如何应酬,周旋,那么在短期内他可能会获得丰厚的回报。
但是如果从理智和更长远的角度来看,这未必就是一个好的迹象。在叔本华看来,这世界上绝大部分人,都是被利己主义所操纵的,而人类之间普遍存在的道德,是为了实现利益而存在的一种必要表现。
如果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就有这种观点,那么他的洞察力应该是高于常人的。但是也反应了他乐于接受绝大部分人的道德准则。缺乏探索世界的勇气和怀疑世界的态度。
而他的智慧和智力,也只能满足于迎合他人,不能使更深刻的和值得思考的问题,能进入到他们的头脑。这一种智慧是世俗智慧,是对社会规则的准确认识和有效利用。
一个人如果过早的拥有了世俗智慧,那么哲学智慧就无处栖身。看起来在社会上游刃有余的他,其实很可能已经丧失了,洞悉更高智慧的可能性。
世俗智慧更像是一种工具,它并不给人提供更高的价值,它的优点是对社会规则洞悉之后,找到能实现自己欲望和利益的途径,
而这种目的,本身就是对既存社会秩序的迎合。
而哲学智慧之所以被人赞美,是因为哲学智慧是更高一级的智慧。哲学智慧具有批判性和反思性,它隐含着对现存的社会秩序的超越,同时哲学智慧里,也包含着最高的人生价值。
若一个人为世俗智慧所主导,他可能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但在精神上却丧失了批判和反思。进而沦为一种社会的工具,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活着,被既存的社会秩序所同化,逐渐丧失生活的全部热情。
利用社会规则只为自身谋利的人,很容易沦落成为一种为利益服务的动物。而叔本华对这种方式的人生已经有了概括:欲望不满足就痛苦,满足了就空虚。这正是“本性平庸”的表现。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他的成长的过程,就是社会化的过程,是适应社会秩序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很多规则都变成一种理所当然,于是逐渐丧失人的自由本性。
一个人的社会化程度越深,他就越是认同这套社会秩序,也就越是丧失他的自由本性。
哲学使人透过现象看本质,哲学包含最精炼的逻辑,让聪明的人在黑暗中看到光明,没有哲学,就没有智慧的人生。
哲学的意义在于引导人生和净化灵魂。哲学的最终目标都是培育人的哲学智慧,让人保有精神上的自由,不被社会所异化。
世俗智慧和哲学智慧,是两种不同层面的智慧,哲学智慧和世俗智慧两者并不矛盾,但世俗智慧只能是工具,而哲学智慧必须是主人。
有很高世俗智慧的人,越对自己的精神世界不满足,逐渐去挖掘和探讨事物的本质,那么哲学智慧就有可能变成了他的未来。
世俗智慧高的人,
通常都有比较高的智商,这也是是有助于他提升对哲学智慧的领悟的。
一个人哲学智慧高,就代表着他看问题更通透,所以其实也可以具备一种,更加深层次的世俗智慧。
但往往一个哲学智慧很高的人,他的世俗智慧一般不会低,只是他不会用这种智慧,为自己谋私利。
只服务于世俗功利目的的智慧,都是世俗智慧。而叔本华想描述的是这样一种人,他具有天生高贵的道德责任感,又有着超群的智力。
这一种哲学智慧,能很容易看到世界运行的本质和规律,是对既存价值体系的全面反思,和对根本人生问题的深刻洞见。这也是叔本华所推崇的智慧,是“品质高贵”的表现。
哲学的智慧包括三方面的规定:首先是对事物本来面目的把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对事物本质,与规律性的把握。
其次,智慧是对事物复杂性的洞察,在常识性认识里面,没有问题的地方,哲学的智慧能看出和发现问题。在常识性看到一处问题的时候,智慧意味着能展开出多个层次。
最后,智慧是对事物变化与发展趋势的预见,因为哲学家说过:人是生活在未来,而行动在现在的动物。预见是智慧的最高境界。时尚就是智慧,
在世俗世界里得偿所愿是幸运的。但无论何时,若能进一步挖掘我们的内心深处,找到人生真正值得的方向和方式。我们就会拥有更充实和有意义的人生。
分享至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