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看完了短篇小说《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其实就是对照着我自己去看心理医生。大学的时候就有心理站,但是我从来没去过,那时候的偏见是只有脆弱的人才需要去看心理医生。现在看起来完全不是啊,看这本书就像免费去看了一次心理医生,直击内心深处,发人深省。
谈谈我的收获和感想:
1. 小时候的我跟蛤蟆一样,也是严父慈母,老爸秉持的是批评教育理念,不打不骂不记住。更厉害的还是他那死亡凝视,小时候在家里和妈妈玩的好好的,一听到他的摩托车送完酒回来了,家里氛围立马就变得压抑,老妈也小心翼翼,我们就变得顺从。面对强大霸道的守护人,最合适我的生存方式只有顺从,不敢发怒,否则会被打,所以总是慢慢地发泄怒气。
这在我身上是表现出不爱说话,拉着一张脸,不爱笑,不懂得体会别人的心理感受。小时候种下的这种人生观感,是成长的牢固的地基,之后我们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领悟的,都是在此基础上修修补补搭建起来的。这也合理地解释了我直到成年后的种种行为模式,令人毛骨悚然。
那怎么办?
唯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然后下定决心去改变它。改变的过程是漫长而痛苦的,但是非常值得一试,因为我们终将要长大成人,进入成人状态,不能还是儿时状态和父母状态。(儿时状态是指我们的无理取闹,父母状态是指咄咄逼人)只有成人状态,才能意识到我们该承担的责任,理性客观地去面对和解决事情。不要再依赖父母了,要学会自己独立自主生存,才能真正长大成人,否则会像一些人一样,一辈子永远长不大。
2. 从自己的情绪中学习。体会自己遇到事情而产生的情绪,想想自己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一般这样下来,就算很冲动的情绪,也会变得冷静下来。不要忽略情绪的价值,这些都是我们小时候底层的运作逻辑,是我们小时候由于软弱无力,为了应对强者(如父母)保护自己而激发出来的,基本是抹除不了的。但是,随着我们认知的升级,我们自身变得越来越强,我们见过世界看过众生,就得要看自己了。理解这些情绪,体会它,不要做对抗,最后缓和下来。
3. 多爱自己。看到里面的一个结论,我们总是在不断地惩罚自己,令我感到惊讶。我不惩罚别人就好了,怎么还会犯贱来惩罚自己?实际上,我总是过度这样做,比如过去犯过的错误至今耿耿于怀,每每想起就捶胸顿足,不肯放过自己;比如工作中做错了一点事情,就完美主义地过度责骂自己;比如自己努力去做一件事情没有做成,就贬低自己骂自己是蠢猪等等。我自己好可怜啊,总是被自己讨厌着,但是人总是在犯错中成长的,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所以何不换个角度,这次事情做砸了,反省一下原因,知道以后该怎么去改进。好了,点到为止,这件事情我就让它过去了,不要遗留在我心里,有多远滚多远,我要的是你的精华,而不是阴影!多爱爱自己,抱抱自己的灵魂,让苦难世界里的自己多一点温暖吧。
以上。
分享至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