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跟弟弟聊了一下他能够在公司分到的股票和发展路线之类。
不由感慨,人生的出场顺序真的很重要。
前辈和后辈,其实大部分能力无太大差别的。
但是先入场的人,就有天然的位置优势,坑位管够。
后入场的就是争夺剩下的存量,或者自己另辟新的市场,开发增量。
前些天早上听刘润的音频的时候,有个观点很受用。
刘润说,一件事情中,谁的损失大,就是谁的错。
认错不是态度问题,而是利益之争。
跟西风大佬常常强调的一样,你是想要赢,还是想要辩个输赢。
等我新房子装修的时候,把这句话裱起来挂在书房里。
相比以前耐心好了些,最近逐渐开始理解,人生不过“耐烦”二字。
我是很急性的人,常常没学会走路就想跑起来。
想去做核心的事情,有创意的事情,有挑战的事情,偏好风险。
不想做简单的事情,不想去处理琐事杂事。
一度还很烦要做PPT。
我前老板说过的一句话,“工作就是99%的枯燥无聊的重复 + 1%的创意”。
但我当时没理解。
急哄哄地想往上走,反复横跳,总想着一次性解决完问题。
还把自己坑了几次。
归根到底都是因为对自己的认知的误解,觉得自己被大材小用了。
自己做“学生”和自己做“老师”的时候,对外界的看法有很大的不同。
当我自己在“学生”的状态的时候,这时候遇到问题有人可问,有路可参考,搞砸了也有老板顶着。
顶多被骂两句,亏也亏不到我自己身上。
那时候做销售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我只需要搞定客户拿下订单,后面的事情让别人头疼去。
当我自己在“老师”的状态的时候,无人再可问,无人告诉我答案,无人替我承担责任。
我给自己缴学费,以及缴“学生”的学费。
自己趟过这些路,再带别人走路,久而久之,预期就会变得踏实了些。
慢就是快!
最笨的方法就是最快的路!
大部分你以为节省了的“聪明”的方法走到某一步的时候就发现走了一大段的弯路和沉没成本。
而这些成本和弯路并不是当时能知道
这种学费缴了很多次了,偶尔贵到自己难过了好几天。
昨天才看完巫师财经的《网红与资本简史》。
最新的一期重磅巨作,长达4个多小时。
里面很多的观点和论据值得再看几次,以及学习这样的思考和分析事物的方式。
我最喜欢巫师的一点是,他所有的结论背后都是有很多的数据和事实去支撑的,很严谨。
那句口头禅“以我为准”和“资本永不眠”,确实做到了。
看这些网红的发展史,不管是早期的咪蒙,还是前不久翻车的薇亚和李佳琦。
能够出圈完成商业化的前提是在某个领域的长期的积累,并且做到前20%。
当时代的聚光灯打过来的时候,这些本来就是头部的人才有入场的机会。
时间就是最好的考验。
在坚持的这条赛道上越往后,人越少。
古人诚不欺我,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大部分大牛就是,真的用十年的时间去做十年的事情。
这两天,任正非的一篇内部文件在网上发酵了,要把寒气传给每一个人。
能不能传给每个人我不知道,传给了很多企业倒是真的。
今年我在同行和客户身上已经感受到那种无法抵挡的经济衰退的浪潮和低迷的氛围。
理想是很贵的。
在生存面前,甭管客户的要求有多low,有多离谱,你都得愿意去做的。
睁着眼睛去夸“五彩斑斓的黑就是有格调。”
认清现实,识时务为上策!
人家大公司都能说改就改,小企业有什么好顾虑的?!
网上有些人在抨击游客让轿夫抬着上山的事情。
就像心疼外卖员工作辛苦 不点外卖,心疼滴滴司机出车辛苦 不打的一样。
一份工作辛苦不辛苦,做的人难道不会自己衡量值不值得吗?
真要做好人的话,多消费,多给劳务费,才是善举。
不是高举大旗去网暴那些愿意消费的人。
真的等别人不消费了,这些外卖员、出租车司机还有他们的家人去喝西北风吗?
还是那些键盘侠来管他们的饭?
现在对于国家来说,保就业是优先级的事情。
对于我们来说,工作除了养家糊口,也是了解世界的窗口。
如果一个人真实地通过自己的能力去挣到钱来养家糊口,对世界的看法就会成熟些。
随着挣的钱的数量级上涨,认知水平也不一样。
网上有个段子说的,挺有意思。
月薪十万每天讨论下一个市场去哪里。
月薪五万讨论团队任务。
月薪一万讨论月工作计划。
月薪三千讨论国际形势。
月薪两千五讨论宾利和法拉利哪个更好看。
分享至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