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文章
慢慢变Hansen
2019-03-24 19:46

输出才是最好的学习

相信很多人在生活上都经常听过这两句话“读了那么多书,依然过不好一生”、“道理我都懂,就是过不好一生”,这两句话都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其实两者都是对学习停留在表层的认知,根本没有直击事物的本质。好比如两个人都做同一件事情,它叫做“剥洋葱”,无论你剥一层或者N层,只要你剥,那都叫做剥洋葱,但两个人剥洋葱的层数不同决定你能否看到洋葱内部不同层次的结构。问题的根源,只能说学习深度还不够。

这个问题其实可以回归到学习方法论,我们把学习解剖成两大版块,一、输入;二、输出。

我们经常会犯两个误区,第一个是,输入大于输出,我们总是不断看很多书,学习很多新技能,但我们从来没有去思考这些知识的底层逻辑,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那些对我们有用的知识留在自己的知识体系中,最后应用到生活中去。第二是输出大于输入,这就像打肿脸子充肥子,当内功修炼不够,就去班门弄釜一样。

所以,输入和输出要保持动态平衡。在现今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学习输入已经是成为一股热潮,我们都不缺学习渠道,但更加缺的是输出。

区分树干和枝叶,抓重点

探讨输入和输出之前,我们先要学会如何区分重点。在输入过程中,要区分哪些知识是树干、哪些是枝叶。当一颗树在经历岁月洗礼直到枯竭后,它能剩下的只是树干。而我们生活中很多伙伴学习过程中就是不断在同一颗树干增加新的枝叶,而非去种植更多树干。如何让ROI最大化,比如我们在一门学科,快速入门达到80分需要时间是T1,而从80到100需要时间是T2,从学习效率曲线图来说,T2>T1,我要判断哪些学科是我们要拿100分,哪些是80分即可,然后把时间放在种植更多树干上。

b9016bc7794b702aa7901e1678d6b164.jpg

比如我们工作生活中一些大牛,他们分享内容都是基于他们自身知识体系、成长背景和结合时代的解读。这些信息都是经过处理过的信息,而非第一手信息,所以我们要有辩证思维去提取你自己需要的有价值信息。现在是信息爆炸的年代,但对我们有价值的信息确是很稀缺。

总的来说,判断——选择——抓重点。下面也让我们带着这个思维模式去阅读下文内容。

一、输入

输入渠道:书本、社区论坛、线上&线下课程、请教高手、自我探索等。

如何更有效地输入,提高学习效率,这也是我最近在自我迭代的一个课题,好的学习除了自律作为前提下,也离不开方法论,自律可让你坚持去学习,而方法论则是能让你学得更快更多,也是所谓的事半功倍。

自律很重要,但方法论更重要。

带问题读书,而非被书本带着走

输入不是照搬照用,要有目的性去选择自己想要的内容学习。正如我一直相信,好的读书方法,是通过主题阅读。设定一个你关注的课题,找到相关的大量书籍和资料,集中火力集中突破。主题阅读的目的,不是为了理解某一本书,而是为了理解你的主题;不是记住书中的知识,而是为了在阅读中提出你的问题,让书来帮你解答;不是被书作者牵着鼻子走,而是要让作者跟随你的思路。

什么是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不是单纯比较看了多少本书,而是要综合多个维度来决定的。

学习能力= 学习效率 X 学习内容 X 理解深度。

而学习效率这一点讲究的是快速,高频的学习,在工作和事业上很多时候拼的不是我们是否愿意学习,而是拼的是谁能更快,更高效去学习更多的内容。如果学习得不够快,时间不会等你,机会也不会等你。除了快速学习更多内容之外,还是需要深度理解学习的内容。

只有在方向正确的情况下,量变引起质变,核级别的,相当恐怖。

二、输出

输出渠道:演讲、写作、分享交流、白板 or A4纸演练等。

输出是变现我们输入的知识内容,在保证输入一定前提下,输出是最好的学习方法。输出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演讲、写作、分享交流等。如果上述的输出条件都没有,那你可以用A4白纸或者白板,然后通过回忆把之前一些书本或知识点的核心内容结构通过思维导图形式在白板上画出来,这个过程会帮助梳理清晰知识点。根据神经心理学专家多年临床结论,最好的记忆方法就是重复回忆一件事情,这也是《刻意练习》中的精髓。

简化 - 记忆 - 输出,培养看透本质的能力

实操例子,通过提炼本质内容,简化知识内容,让输出更轻松。

例如:费斯汀格法则定义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汀格(Festinger)的一个很出名的判断:生活中的10%是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而另外的90%则是由你对所发生的事情如何反应所决定。换言之,生活中有10%的事情是我们无法掌控的,而另外的90%却是我们能掌控的。

为了方便记忆,我提取出一些关键的关键词,90%、10%、反应、身上事情。

然后简化后的知识体系:生活中90%是我对事情的反应(情绪)组成,而另外10%才是事情本身。

再进一步简化:9:1=情绪:事实。

为什么要简化,因为这会让你大脑释放更多空间去记忆更多核心的内容。一些细枝末节的内容就放到一些云工具储存(比如印象笔记、思维导图等)。

“功利”学习法 —— 变现

学习要以结果为导向,否则就是个人陶冶情操。

今天我们讨论的学习是基于工作技能,而非娱乐性的技能学习。因为我们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如何让有限时间创造出更大价值。那学习必须要以结果为导向,找准备你目前最重要的事情,然后把时间和注意力聚焦进去,把输入的东西变现。如果不能变现的输入,那就是做无用功。

学习每一个知识前必须要清楚自己的目的,对这个知识点要到达什么情度。

我分为3个层级

1、初步了解:我们只需要了解某些定律的定义和表层的东西。那我们可以通过网上搜索快速找到相关定义。

2、理解层级:可以在第一层基础,去找相关资料(书籍、线上资料等)扩展阅读去深入理解定义和一些应用场景。

3、融入自我体系:在第一二层级上,加入自己深度思考,去升级原有的内容,把它变成自己体系的一个知识节点。

比如,我有个朋友2个月前一起交流中,他说对心理学、哲学、九型人格和费斯丁格法则有兴趣想去学习这方面的内容,然后前两天又问我同样的问题,我就建议他用上面第一层级方式去基本了解即可。当你了解后,知道自己是否需要再深入一层去理解,才考虑投入更多时间。其实很多时候都是自己耽误了自己的时间进度,我们总希望什么事情都一步到位,但实际有些事情,只是需要我基本了解即可。

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成为知识输出者

我们每个人在学生时期都经历,就是在实验室做实验去验证一些科学定律(自由落体、能量守恒定律等等),我们是否可以通过这个事件看出里面的本质的事情。我们现在学习的知识和一些定律都是前人通过无数次试验去验证出来,知识源头不是源于书本,而是源于人类探索大自然规律的结论,然后把一个无限接近事实的数据理论记录在书本上,也由于它是无限接近,所以有时候也会有误差,所以有些被定义为正确的东西在经历时间考验下,也会不断更新迭代。

对于学习一定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有很多问题,书本和身边的人都是给不了正确的答案,这需要你自己基于现有认知和借鉴身边一些知识资源去做探索寻找答案。人生的也一样。让自己成为一个知识输出者。

打造自己的知识框架

有了独立思考,就要开始打造自己的知识框架,也就是你的个人底层逻辑的思维导图,当你有新的知识输入,你会先把这些知识在自己知识体系中过滤一遍,把你想要的内容添加到原有知识框架分类中,有用的留下来,没用的就去除它。然后通过自己的认知体系去理解这些知识,再跟别人输出这些内容,你就变得很容易记住这些知识,因为你输出的是自己深度理解后的内容,而非通过照搬照用来复述别人的内容。

《原则》—— 要把知识变成智慧,就要把零散知识通过系统串联起来。

每一本书,每一个知识点,都有其底层逻辑的定理。我们目的就是要把事物最本质的内容提炼出来,并串联入自己的知识体系。

输出才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在自律+方法论前提下。再保证输入一定量下,最后保持不断输出,这种良性循环的学习方式会让你变得更加高效。

把自己学习输入的内容通过输出去教给别人是学会一件事情最好方式。

cb375af1d1a42f0248e6faa354a8ae43.jpg

关注作者,看更多TA的好文章 个人展示
慢慢变Hansen 谁在评论里提醒下这位作者,懒得连名片都没填写。
举报
收藏
转发
0/500
添加表情
评论
评论 (39)
最近
最早
3天2夜学会建站
置顶时间 :

设置帖子类型

普通
新闻
活动
修改

圈内转发

0/104

分享至微信

复制链接

举报

请选择举报理由

留联系方式
垃圾广告
人身攻击
侵权抄袭
违法信息
举报

确认要删除自己的评论吗?

取消 确定

确认要删除自己的文章吗?

取消 确定
提问
设置提问积分
当前可用积分:
-
+
20
50
100
200
偷看

积分偷看

10积分
我的积分(可用积分)
确认偷看

问题已关注

答主回复后,系统将通知你

不再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