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五一假期第一天,没有出行打算,在家看书,还看了一档很喜欢的电视节目,《书画里的中国》,享受放松和慢节奏,悠然自得。
今天看到的武志红的《走出人格陷阱》的这一部分写得非常好,忍不住拍案叫绝,摘录了一些段落分享给朋友。
谈到现在的教育,武志红认为大多数的家庭和学校都是“养鸡场”,孩子从小被束缚、被压抑地失去了创造力。
创造力的一个标志是感觉的能力,一个孩子不断地被灌输,“你的感觉是错的,你的判断是不可靠的。”他就会慢慢失去对自己的感觉和判断的尊重,就不可能拥有丰沛的创造力。
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作者的一位朋友,她是用身体的感觉来判断对方说的话对不对的,比如,当她听到某句话时身体会“剧烈颤抖”,就说明这句话很对;如果只是抖动了一下,说明这句话有点儿道理;如果一听就晕,说明这句话没什么道理。当然,这只是她自己的感觉,别人是看不到她身体的抖动的。
可能理性的人、用头脑和逻辑来判断对错的人,会觉得这种感觉不靠谱。但是,我现在非常认同作者的观点:这种判断方式很简单、直接,也很可靠。
还有一个例子,是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申荷永,他曾经用一个星期的时间潜心练习,能够非常准确地一刀切豆腐,正好是买豆腐的人所要的重量,分毫不差;他参军时,闭着眼睛拆卸步枪比别人睁着眼睛的速度还快。他说自己的诀窍就是“专注”。
专注是沉浸其中,直至产生感应,然后靠感应来做事情,而不是靠理性的分析和计算。这就要求我们信任自己的感觉和判断。
但是,现在我们有多少人有这种沉浸其中的感应和感觉呢?
我们从小到大,被父母、老师和周围的人否定过无数次,他们不允许我们有自己的感觉,而是要我们去相信他们的感觉。
而“感觉是我们的本相与世界的真相建立起联系那一瞬间的产物。如果我们很容易在许多方面有丰沛的感觉,那就意味着,我们能把握住这个世界的许多真相。这就是所谓的‘创造力’。”
“创造力从来都不是无中生有的,它不过是发现这个世界的真相,并将真相展现出来而已。”
能够做自己,才会相信自己的感觉和判断,才能够有感知这个世界真相的能力,才能有无穷的创造力。
所以,如果我们是在“养鸡场”长大的,那现在就需要学会打破旧的自己,勇敢地去质疑以前的那些“大人”强加给我们的“道理”和“感觉”,我们不要他们认为的,而是要我们自己认为的。我们要重塑一个自己,建立身心和这个世界的联结,用心去感受周围的一切,而不要戴任何的“有色眼镜”。
任何艺术的东西都是需要敏锐的感受力的,所以说,艺术创作需要灵感,灵感是什么?就是身心与宇宙合一所感知到的真相,然后借助音乐、图画、文字等来表达。
以前我不会欣赏艺术,也很难发现平凡的美好,我的心被各种烦恼和生活的琐碎所填满。但是,慢慢地,我通过不断学习打开自己的内心,开始发现自然的美好,人性的美好,我也感觉到自己越来越有创造力了。
今天看《书画里的中国》,我看到的每一幅画、每一个字都那么美,连万寿寺里春天的色彩都那么耀眼。
欣赏了很多传世名画,《早春图》《虢国夫人游春图》《唐人宫乐图》《簪花仕女图》,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杜牧唯一的传世书法《张好好诗》等,真是大饱眼福。
真是佩服这些古人的创作能力,无论是画还是书法,都可以从细节中看出他们对生命的热爱,对美的感知和各自独特的表达。
北宋郭熙《早春图》
唐代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
唐代佚名《宫乐图》
唐代周昉《簪花仕女图》
王羲之《兰亭集序》
杜牧《张好好诗》
想到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其实最应该做的是让他们多多欣赏美好的事物,让他们从小就看到、听到、感受到各个角度的美,我们不需要去给他们解释,他们的感官比我们敏锐百倍、千倍。到了一定的年龄,他们自然会选择自己的表达方式,来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作品。这就是自然的流淌。
如果身心能够与自然融为一体,那会是多么美妙的一种感觉啊!
感谢可以悠哉悠哉做自己的一天,慢慢品味,细细欣赏,让美充盈心间!
分享至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