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外贸人玩社交一直有个误区。
我看到很多人搞社交的第一步都是狂加好友,加了好友就用行业关键词一通搜,把挨到边的人全加个遍。
这种行为看似合理,因为逻辑自洽,但只不过都是宣泄“找不到客户”的焦虑的方式。
找不到客户嘛,找不到客户那就加好友呗,加一千个好友总能有1个发询盘,100个发询盘的总有1个能成交,10个能成交的总有1个会是长期大客户……
这种漏斗式的筛选逻辑,放在以前是没毛病的,你看我搞独立站营销不都讲究先搞流量再追求询盘转化率,然后追求订单转化率吗?
但关键之处在于,漏斗理论只适合做精准营销的网站,客户和网站之间即使没有很强的互动,这个客户没在你网站上下单,那也没太多关系。
大不了就让这个客户流失嘛,我们还可以通过SEO和PPC搞到源源不断的免费或付费流量。
但在社交平台里,这套逻辑却会造成很多麻烦。
比如我facebook账号通过某些作弊软件搞粉丝,现在有一万个人关注,按照漏斗理论,我下一步就是发文章吸引这些人下单了。
但是我文章发出去,结果只有100个浏览,10个点赞和1次转发,那完蛋,这种糟糕的数据是会被facebook官方算法监测到的。
监测到会怎么样?虽然不至于把你账号给封了,但你之后发布的任何文章,想造成大量点赞和转发的概率就要难很多。
其实谷歌近年来也有这个趋势,SEO天才——backlinko创始人Brain在他网站里最喜欢做的一件事,就是让用户留评论,而且基本上他每条评论都回复。
这让他的网站在短短几个月时间就排到第一(各个千万级竞争的关键词),为什么?因为他的网站互动率高啊,比一般网站高几百倍,谷歌很容易就对他网站产生信任。
这个指标在国外还有专业的名词对应,叫做Engagement。
一个engagement高的网站是很容易排名的,所以你会发现最近有很多谷歌搜出来的头条博客文章,他们的CTA都不再是明确的产品,而是让人留评论。
不说远了,我说回到社交平台,在社交平台的游戏规则了,engagement也是个很重要的指标。
比如我账号一万个粉丝,只有100个浏览,10次点赞,这种engagement就低得不正常,facebook平台越往后面就越不愿意推荐我的内容。
到最后我推一篇文章出去,可能只有不到1000个人能在timeline里看到。
除非我能黑进facebook服务器修改里面的算法内容,否则越往后越糟糕,垃圾粉丝越多,engagement越差劲,花钱请人写的东西越没人看,就越没询盘。
然后恶性循环。
其实我们真没必要追求粉丝数量,很多公司说,我搞个公司专业但只有几个人关注,太丢脸了。
但现在的情况是,丢脸也不要追求粉丝数量。
你的粉丝质量可以不高,任何一个公司,粉丝质量不可能100%的高,但也不能低得让官方的算法都来针对你,像一万个粉丝10个点赞这种,就一定不行。
讲实在的,现在国外的B2B社交环境,对任何一家小型外贸公司或者任何一个普通外贸业务员来讲,都是非常友好的。
因为我们只要在特定领域有少数的铁杆粉丝,就能赚到很多钱。
比如我是个外贸业务员,我时不时在LinkedIn上活跃,经常在平台发文章,下班还整理些行业知识(就当是学习了),加了人还和他们像朋友一样聊天。
我只要这样慢慢加到100个好友,让这100个人都爱上我,慢慢建立个人品牌,我发什么东西,这100个人都积极点赞评论加转发,我是很容易获得官方算法的信任,然后在后期建立出强大影响力的。
有了影响力我再积极推销,积极卖产品,像这种思路去做,我敢说,你只要在LinkedIn上有100个铁杆粉丝,不管在哪个城市,买房首付肯定都没问题,有要1000个铁杆粉丝,全款买房对你都没任何压力。
但现在外贸业务员实在太急了,上来就加粉丝,一加就是上千个好友,加了粉丝也不打招呼,也没写点东西给用户留下印象,也不拍个视频录个脸和客户建立基本信任,加上好友就问要不要买我家产品。
这种搞法永远都是原地踏步。
当然你的确可能用这种方法搞到少量客户,这些客户也可能变成你的长期饭票,但你个人品牌就毁了,没个人品牌你就很难赚到下一个数量级的钱,而且在很长时间里都要一个个费力地开发客户。
我不反对赚快钱,相反,我支持赚快钱,支持开快单,赚钱和开单就是要快,越快越好,有信心就有一切。
但在这个人人都焦虑的时代,我们其实是可以选择快钱慢钱一起赚的,快钱分量小且不可持续,适合从赤贫到小康,慢钱分量大且可持续,适合小康到富有。
我们既要小康,也要富有,要做的牺牲,只不过是前期稍微做得和其他人不一样而已。
身边同事人人都挖空心思赚快钱的时候,我们能花点心思做个人品牌,能为将来的行业影响力做点必要的铺垫,那后面我们才真能比同事有钱。
所以听颜sir一句劝,要做社交,千万别追求粉丝数量。
分享至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