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微信公众号上已经发了,我自己做投资的一点小想法,仅作为参考交流。
01
春季攻势结束了。
去年末我说过一个观点,投资市场除去特殊情况,每年大概率都会有个春季攻势。原因在于,一年之计在于春,市场一季度的流动性,一般都是全年最好的,这个时候做投资是相对最容易的。再加上去年下半年经济景气度下滑过快,金融市场出现了流动性风险,所以更多的托底政策出台,同时资本市场又跌出了价值,这一切使得今年一季度的市场行情出人意料的火爆。
但眼下,流动性宽松预期的行情可能已经结束了。虽然我们有美好的愿望,希望重复14-17年流动性泛滥下的资产泡沫行情,但我个人认为概率不是很大,政策导向更多的是在托底和改革,在财政政策上做文章。市场奢望货币政策再次的过度宽松是不现实的。
但这并不意味着牛市的终结。对于股市来说,没有流动性泛滥的波动心弦,反而是件好事。如果要走出慢牛行情,其实不必过于依赖流动性泛滥,经济基本面的温和复苏,财税政策叠加大型企业改革预期,鼓励上市公司中长期增持回购股票,就可以让市场走出一个慢牛。在这种情况下,对于长期投资者来说,选择公司和仓位管理则显得更重要了。
1、2月份,投资者是不管什么情况,都要把仓位打上去,现在则是慢工出细活,必须结合18年年报和19年一季度,对仓位进行梳理调整,深度分析上市公司价值的时候了!钱可能没一季度那么好赚,但你赚到的钱,却是脚踏实地、货真价实的安稳钱。
基于这个判断,我在4月份进行了仓位调整。在始终保持高水位的情况下,对持有组合有买有卖。目前这个调整还没有结束,主要原因还是我在读年报季报,以夯实我的分析与判断。前期我减了一小部分仓位,开始在一些我认为更安全的方向上进行加码。我还有大概20%的现金比例可用于加仓,这不包括我尚未动但未来有可能会减的部分。
02
对于中小资金运作,我个人认为,比较理想的组合标的配置应该在6-10个。
过少的标的配置,将使你投资的风险系数陡增。有时候你确实能赚很多钱,但如果遇到一个灰犀牛,比如康得新或康美事件,你可能会损失惨重,把前面赚的钱都赔进去。因为投资者无论如何努力、如何专业,都不可能每次押注一家公司的股票时都能赢。很多事情我们事后看,都是理所当然的,但事前事中却很难判断。
过多的标的配置,还不如投资指数型基金。过高的标的配置,意味着你内心其实是害怕个股风险的,已经放弃了追求超越指数的投资回报,与其如此,还不如老老实实做指数型投资。指数基金的好处就是你不可能出大的行业或公司暴雷问题。指数基金是被动复制对应指数的投资,各行各业都会按比例配置。即便有个别情况暴雷,也不可能影响大局。从长期来看,指数并不是那么容易被超越的。
投资是风险与收益的平衡。就像足球比赛一样,你想进更多的球,但同时你也不能丢更多的球。1%的仓位踩雷和100%的仓位踩雷,在投资结果上是完全不同的。这就是在投资上,仓位管理与风险意识的重要性。
03
市场调整下跌期,人气涣散,对于关注资金动向的选手可能会很糟糕。前期市场上涨过程中,很多公司涨得过快,无法下手,而现在很多公司股票开始持续回调,有的可转债又跌回到了面值,市场甚至开始怀疑牛市结束了。这使得基本面选手的机会开始增加。
在这个时代,曾经很多我们羡慕不已的轻资产商业模式,被越来越多的攻击到。这些商业模式拥有大众知晓的品牌和无形资产,被认为是护城河宽阔无法攻破。在传统门店时代,这种竞争是无可比拟的。但在移动互联的摧枯拉朽之下,这些领域也开始出现了松动。新的竞争者依托移动互联进入,资本助力,消费者喜新厌旧……在一个选择过剩的时代,这一切都发生了。
虽然我认为这只是物种进化过程中的中间阶段,一个“熵”时代,并不是一个稳定期,但这种搅动确实让我们做以往那种更性感的价值投资更难了。在很多公司股价并不便宜的情况下,我个人很难判断这种投资是有利可图的、有光明前景的。
虽然我的组合里面也有消费型的品牌公司,但我发现,因为竞争不断加剧,为了争夺最后的几张胜出门票,这些公司以及同行都在变“重”。而我个人目前的投资目标也越来越倾向于传统的、相对重的资产。
比如电力,这种被管制的传统行业,是被大部分投资者唾弃的。但这个行业却很难有新的竞争对手进场。因为政府在控制产能,一个火电项目从立项、层层审批到最后建成,可能需要10年的时间,不确定性很大,拿到小路条到发改委批复比登天还难。同时,上市公司还需要十年如一日持续投入巨额的资本支出来建设。这种排他性天然就形成了。
在排他性的特许经营权方面,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更容易被清晰的看到,比如路产、城市供水经营权。这类公司中有的估值并不贵,甚至很便宜,经营性现金流也非常棒,市场还没有完全弄清楚它的资产结构和不断外延收购的商业模式,这类投资机会更容易被中长期持有。
我还发现了一家净现金跟市值差不太多的格雷厄姆式的烟蒂公司。这种廉价公司在A股很罕见,只有中国香港市场上才会出现。在港股,这些公司中的很大一部分是民营企业,且被市场怀疑为老千股,但国企出现的概率则比较少。我还需要花点时间阅读公司的公开信息和历年年报,以弄清楚它便宜的内在原因。
虽然我很想重仓持有中小市值公司,也看好一些中小型的公司,但现在两市有3600多家公司,有两三千家中小市值公司可供选择,一块市场业务可能就有10家公司上市了,这种选择难度系数其实比5年前大大增加。如果没有特别笃定的机会,我会买一些中小市值公司的可转债作为配置。
当然,我目前打理的组合计划主要是替代了社保基金的作用,为母亲养老储备所设,所以稳健是排在第一位的。我还有个组合计划是为妻子女儿设计的,风险系数更高,主攻方向是特殊情况投资机会和估值不贵的中小市值股票。
分享至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