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想把井底之蛙当成一个贬义词,或者情感上不想这样做。因为在很多时候,我们或许在嘲弄和鄙视别人的同时,自己也是另一只井底之蛙。无非是不同的井,或者更大一些的井。
每个人的成长,都是周边环境影响的结果。不管是人,还是公司,抑或这个社会,还是你自己的生活圈子,都无时不刻不在影响你的思维方式。其实不是别人不懂,也不是你更高级,而是你接触的东西或许更广,你的机会更好一些,仅此而已。
《三字经》第一篇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本来大家并不会有太大的区别,只是因为环境的原因,才变得不一样。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的原因所在,就是周遭环境对于你这个人的影响和塑造,往往是决定性的。
如果你做业务,你周边的人也做业务,你们平时讨论的都是跟业务有关的话题,你就是用业务员的思维去考虑和解决问题。哪怕你做得再出色,思维和眼界的局限,会把你框在这个框架里,充其量也就是一个金牌业务员。
而别人或许本身是职业经理人,身边的朋友圈都是同一层次和水平的人,大家讨论的问题,思考的问题,都是跟管理有关,那无疑境界上高了一筹。但是你能说,这个非常出色的职业经理人,就比那个金牌业务员能力强么?其实未必,这不一定就是能力问题,而是环境和机遇的问题,造成了分界。
职场上也好,社会上也好,有很多鄙视链条的存在。其实这个存在,恰恰说明了鄙视者本身也是井底之蛙,谁也别笑话谁。一个经理人不见得比底层员工高级,也不见得比底层员工聪明,有的时候是制度使然,有的时候是机遇造成,有的时候是恰逢其会,没有在同一层面的竞争,是说明不了问题的。
一家上市公司的CEO,可能带领公司完成了5亿美金销售额。一个小贸易公司老板,可能带领公司完成了500万美金销售额。是不是说,这个上司公司CEO,可以抵得上100个小公司老板的能力和价值?可以嘲笑别人是井底之蛙?其实不能这样计算。说不定两者互换,CEO去管理小公司,连现有的业绩都稳不住;小老板去管上市公司,或许业绩会更好。谁知道呢?
没有同一层面的竞争和比较,是不应该存在任何嘲笑和鄙视的。所以没必要觉得,我做的事情价值不高,他做的事情贡献更大,他就比我厉害。千万不要用自己的短板去比较别人的长处,让自己长吁短叹,毫无意义。
因为很多东西是无法量化的,很多工作没有可能计算一个准确的数字。比如跟单员,他的工作你可以用数字算出结果么?你知不知道,他的努力和仔细,让订单少出多少错,让公司少赔多少钱?比如人事专员,他的工作你可以量化么?你又知不知道,他给公司招人和组建团队,让人员这块减少流动成本,让公司多赚了多少?
算不出来的价值,不代表没有价值。因为很多东西,我们不见得比别人做的好。不是你做了主管,就代表你什么都懂,就认为你的思维方式和眼界都超过别人。这就好比你老早高中毕业,但是不代表你懂所有高中课本的知识。高中数学你都学过,但是并不代表你都学会。要不要现在跟一个高三学生PK一下,做一套数学试卷,看看是你这个本科生或者硕士生更强呢,还是人家高中生更厉害?
如果这个环节可以想通,那你又如何认定,你比人家一线从业人员更强呢?你凭借经验去指点江山,又从何得知,你的思路一定正确?一定更好?
如今是信息爆炸时代,我们可以接触的各种媒介,可以主动和被动输入的各种信息,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不仅需要你去吸收,更需要你去分解、甄别、钻研、获得、放弃。不是所有的东西你都需要,也不是所有的东西都正确。
但是你需要在自己的领域里有专长,有你的核心价值。外行指导内行,本就是大忌。可恰恰很多人并不认为自己是外行,懂一点,却未曾深挖,如盲人摸象,用想象中的方法去指点别人的工作,这不是井底之蛙,又是什么?
思维的锤炼,眼界的开阔,逻辑的缜密,处事的细腻,需要自己的学习和钻研,也需要外界的环境和机遇,这二者是缺一不可的。说难听点,一个连美国都没去过的人,哪怕跟美国人打交道做生意多年,也绝对不可能谈得上了解美国市场。因为你所接受到的信息,都是片面的。
从来没有管理经验的业务员,哪怕是金牌业务员,也不见得就能管好团队。反之,管理业务团队的业务经理,也不见得在具体执行和客户开发上,就比业务员强多少。只是定位不同,二者分工不同罢了。
所以不用介意别人的嘲弄和冷眼,因此影响自己的心态,那就得不偿失了。井底之蛙又如何?知道自己是井底之蛙,并为之奋斗努力,在熟知领域中钻研出更高价值的,远比那些自以为在井外,但实际上在另一口井里的蛙要强得多。
燕雀戏藩柴,安识鸿鹄游。
毅冰
2018.12.3
分享至微信
请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登录“米课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