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某知名券商研究团队写了本书,书名《未来蓝筹》。该书分析列举了那个时代最有可能成为明日之星的蓝筹公司。沧海桑田15年过去了,这些公司到底怎么样了?
01
15年最终投资收益天壤之别。中国做研究做的最好的券商,30个行业研究员,15年回过头看,最终选对龙头的概率是40%。
投资回报最好的几个公司,五粮液、海螺水泥、北方稀土、招商银行、同仁堂、浙江沪杭甬,总回报差不多10倍以上。
这些公司要么是中华老字号,比如五粮液、同仁堂;要么是资源稀缺型的硬资产,比如北方稀土,浙江沪杭甬也可算作硬资产;要么就是大行业黄金发展期,比如招商银行、海螺水泥。但有些行业竟然15年投资回报是负数,比如代表传统媒体的粤传媒,受制于人的半导体行业中芯国际。
02
很多公司并没有成为“未来蓝筹”。
这本书是要在2002年挑选出中国未来各行业最好的公司,但很多行业当时以为是龙头,现在却并没有成为龙头。比如白酒行业是茅台成了龙头,而不是五粮液;比如家电行业,白电领域的格力、美的杀出重围,成为了龙头,而不是青岛海尔、四川长虹;比如乳制品行业,最终成就霸业的是伊利股份,而不是当时的光明乳业。
然而,不同行业对你决策的容错率是不同的,比如白酒和家电,五粮液不是龙头,但还是涨了19倍,真正的龙头贵州茅台上涨了115倍;青岛海尔不是龙头,但也涨了近9倍。而乳制品行业的光明乳业仅上涨1.7倍,而同期伊利股份上涨37倍。
03
用这个思路“炒股票”的人获得了不错回报。
该书作者之一后来去了某公募基金,管理基金11年获得8倍回报,年化回报21%,赶上中晚年的巴菲特了。
当时用基本面选股的思路还没有流行,市场上炒作题材、技术分析、坐庄资本运作比较流行,如果有人有先见之明的用这套方法,即便你没有选出行业最好的,也一样可以获胜。
这也印证了中国A股从长期来看,是适合价值型投资的。人类普世的大道,在任何一个国度都是适用的。
04
要成为巴菲特很难。
这些选出的公司中,最好的回报是五粮液,涨了近19倍,15年复合年化回报也不过21%,这也才达到巴菲特的中晚年水平。大部分上市公司的回报都赶不上巴菲特的投资回报。
但实际上,巴菲特早年由于资金量小,发现机会更多,投资收益更高。有个采访,他说自己现在如果还是小资金运作,一样可以做到每年50%的投资回报。
2017年股市行情还不错。18年初我参加一个机构搞的活动,老总开场白笑着说,不用学巴菲特,因为我们太多了!但今年估计大家笑不出来了。如果去年你获得100%的回报,而今年亏掉50%,你这两年的年化收益为0。
05
没有人能够预知长远的未来。
巴菲特的成功人人皆知,但在巴菲特的投资履历中,也有一些失败的案例。比如投资某鞋业公司血本无归;比如投资某啤酒公司2、3年,最终微利“体面”撤退;比如投资IBM 5年才解套离场。
投资是对未来做决策的艺术,能看到未来2、3年就已经是合格投资者了,看到5年是智者,5-10年是先知。巴菲特之所以成为奥马哈的先知,是因为他在关键时点下重注的时候,都坚持了自己的能力圈和对未来的可预见性。而他真正一战成名为人们津津乐道的经典,其实就那些屈指可数的几个。早年的华盛顿邮报、盖可保险、喜诗糖果,中年的可口可乐、富国银行。
PS:
有网友帮我统计了一下——如果买入这一篮子股票作为投资组合,不择时的一次性买入,最终的复合年化回报是多少呢?8.8%。记住这个数字,这就是一个普通人能够在股市获得的长期的合理回报水平。
分享至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