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一篇标题党文章
因为阅读Ray的《原则》一书,在7月25日时写了一篇“做一个优秀人,从不信命开始”,文章中写了引起我们焦虑的原因和对应的解决方案。文章反响还不错,发现好多米友都有和我一样的那种“间歇性重获新生,持续性混吃等死”的状态,更有朋友因为看到了其他米友转发到朋友圈特意下载了米圈来阅读这篇文章,感谢一路同行。
当我继续阅读《原则》一书时,Ray 在书中有提及到查尔斯.都希格的那本畅销书“The power of Habit - why we do what we do and how to change”,中文名称是《习惯的力量》,建议你购买一本阅读,京东和当当都有销售的。
Ray在原则 4.3: 理解大脑里的主要斗争,以及如何控制这些斗争,以实现“你”的愿望大原则的分原则d: 善择你的习惯;表达了如下内容:
如果真的想改变,你最好是决定养成哪些习惯,戒掉哪些习惯,然后执行,为了帮助你,我建议你写下自己最大的三个坏习惯。现在就写,然后从中选一个。
靠,当我真的写下来的时候,我发现我的坏习惯也太多了。然后看着单子,从中挑选了很久,发现喜欢喝酒不是最坏的习惯,因为平时没人找我喝我是断然想不起自己去开酒喝的,发现晚睡晚起也不是最坏的。最后觉得应该是抽了10多年烟这个习惯排名第一。按照10年时间计算,数量保守估计大约有73000根(365x10x20=73000)。
1.最幸福的事情就是自己干的事儿既有趣又有用;比如mrhua,暗夜等几位老师
2.绝大多数人每天都干着有趣但并没有什么卵用的事儿;比如刷抖音到半夜的我;
3.牛逼的人都知道很多有意义的进步都是无趣但有用,不顾自己的自我感受进行刻意练习。
4.你可能会好奇什么人会去干既无趣又无用的事情?
我呀! 抽了10多年烟就是这种既无趣又没用的事情,10多年养成的既无趣又没用甚至还有害坏习惯,居然有人说我没耐心?我一坚持就是10多年好不!
看了《习惯的力量》一书后,里面表达了一个核心观点:
即一个习惯养成或习得,会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是信号,第二步是形成常规,第三部是奖励。
或 第一步是暗示,第二步是惯常行为,第三步是奖赏。
无论是好的习惯还是不好的习惯,经过这三板斧后都能让你的大脑进入“自动导航模式”,用脑科学的解释就是:你让基底核从大脑皮层那里接管了控制你身体的权力。
查尔斯.都希格在书中表达的改变坏习惯的方法是:
找出相关的暗示和奖赏,然后选择具有相同回报的惯常行为来替代,更可能让我们成功的改变陋习。即如果你找到了暗示和奖赏,就能够改变惯常行为。
我从8月1日开始就在我身上做了一个“活体实验”,看看这个理论对我改变抽烟这个坏习惯是否有效?在这备受折磨的20多天时间里,每一次想抽烟的时候就思考引起自己之前拿出烟,点燃,抽掉这一整套流程下来期间的暗示是什么,奖励是什么?
还有好多,我就不一一举例了,根据理论我找到了暗示和奖赏,那我们如何去改变陋习呢?
书中的解决方案是:留住暗示,提供同样的奖励,插入新的惯常行为来满足这种渴求;
好了,做了22天的测试,亲测这个方法有效。这个方法不仅可以帮助你去除你身上不好的习惯,同时你也可以思考一下如何用这个方法来建造一个你自己想要的好的习惯。比如早睡早起,健身,阅读等等。
在这22天里最有趣的地方来自于,每一次想抽烟的时候,你会明显地感受到大脑中的两个我,即一个有逻辑和有意识的自己,和一个情绪化和潜意识的自己的斗争。如果你能意识到有逻辑和有意识的自己战胜了那个情绪化和潜意识的自己的时候获得的奖励和满足感,也是一种非常好的好习惯养成的奖励。(这句有点拗口,建议多看几遍)
活体实验到此结束,等我先点一根烟然后我们进入今天的正题。
什么? 写了那么大一堆原来只是前戏?
今天的主题还是跟上一篇文章一样:
继续深挖焦虑产生的原因和解决方案。
相信总有一款能治疗我们持续性的焦虑。
1. 焦虑是一种习惯,也符合上面提及的习惯回路。即第一步暗示,第二步惯常行为,第三步是奖赏。
以上节选自:约瑟夫·J.卢斯亚尼博士 Self-Coaching 中文名:《自我训练:改变焦虑和抑郁的习惯(第2版)》。京东当当也有,有兴趣可以买一本阅读。
所以,想要改变焦虑,你同样需要找到引起焦虑的暗示和奖赏,然后插入惯常行为来满足这种渴求。
2.对时间的长度的理解造成焦虑的心理因素
你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
为什么我们在初中,高中,大学期间就没有那么多焦虑呢?
你有没有观察过为什么你身边的上了岁数的人就很少甚至没有焦虑呢?
为什么人到了30-40岁这段期间是整个人生中最焦虑的时间段呢?
其实因素有很多,我想从人们对时间的长期观念的角度来说明一下这个问题。
以上三个问题的答案是,我们在20多数的时候只会在乎,同时也只能在乎自己的过去和当下。我们到了30-40岁的时候会自动有了向前感受时间的能力。也就是说30岁左右起,我们可以开始预期未来了,会按照预计的计划去往那个方向走,至少你会感受到总有一天会死去的。所以我觉得三十而立的说法说的是对时间的感受。而到上了年龄比如70岁以上绝大多数人经历了人生的各种折腾,混的好的都在享受应该享受的惬意生活,而折腾了一身都没有什么大的起色的人都已经焕然大悟,接受自己就是一个成绩普通的人的事实,用佛家的话说就是看破红尘了,已然认命,所以对焦虑已经免疫了。
然而对于30-40岁的我们自动养成的这种对时间的向前感受的能力,对我们绝大对数人来说其实并不怎么美好,为什么呢?
因为向前感受是否美好,取决于当下的成绩,显然我们绝大多数人在30/40岁的时候,对自己的现状成绩并不满意,无论是工作,学习,家庭,薪资,人脉积累等等方面就是不够美好,而想要改变自己现状的需求总是那么强烈。于是当我们向前感受的时候,感受到的更多是焦虑。总是感觉自己懂事晚了,总感觉自己已经错过2015年股市大牛市,错过了2016年的房市大牛市,错过了互联网创业,错过了微信的内容创业,错过了像mrhua那样抓住在线教育的机会并作出一个非常好的产品,现在马上要错过了外贸中的内容营销,害怕错过或赶不上视频营销这一班车,错过了无数多机会,总是感觉时间不够了等等。
我们总感觉没有时间用来好好学习米课课程,总感觉各路外贸大咖们都已经去通过课程内容去实践成单了,并且还成大单了,总感觉弱弱的自己没有时间去慢慢取得进步了。
我们总感觉没时间了,总感觉自己根本没时间在未来几年时间去慢慢搞好一件事情,慢慢跟踪谈成一个像样的订单,总感觉没时间慢慢学好一项技能。
对时间长期观念的认知错误导致的焦虑,才是引起焦虑最根本的原因。
这是病,得电;
其实我们可以反复回想自己的某一段经历来改变自己对长期的看法或者说巩固自己对长期的看法。
比如回顾你刚刚进高一的时候的感觉,你的第一反应是不是:
天呐! 三年呀,这什么时候是个头哇!高中三年真的是太长太长了。 结果呢! 等你高中毕业的时候,是不是觉得时间突然一晃就过去了。
当我们能刚刚跨入大学的时候,我们跟其他人也是一样的感受:
天呐! 4年呀!好漫长啊, 这什么时候是个头哇! 大学四年真的是太长了。结果等我们临近毕业开始找工作的时候,我们会突然之间感受到4年其实一晃就过去了。
同样的,当我决定学花两年时间从零基础学英语的时候,我的感受是:
天呐! 2年呀! 好漫长啊,这什么时候是个头呀! 结果两年时间一晃就过去了。
当我进入研究生入学的第一天,我也感觉:
天呐!又是3年,结果3年时间里除了结了个婚,感觉啥都没干三年时间一晃就过去了,现在一晃都已经毕业4年了。
事实上只要我们认真的回想自己过去的经历,我们所经历的16年或19年求学生涯同样是一晃就过去了,而现在我们必须要来面对整个社会了。
所以,当我们觉得要搞好一件事,要学习一项技能时启用了自动习得的那个“向前感受”时间的能力,如果觉得时间长期太长的时候,让我们回想我们之前经历过的6年小学,3年初中,3年高中,4年大学或3年研究生的求学生涯,甚至是毕业后工作这几年。
用那个有逻辑有意识的大脑重新衡量一下他们的长度,其实未来几年时候根本就不长,一晃眼就过去了,这样在脑中多多练习我们对未来的那个长期就能开始淡定了。
对时间的长度有相对准确的感知,在那里都很重要。重要的地方肯定不止是在消除我们焦虑这一点上,肯定还有很多很多方面。
我也在探索中,我也同样在提高对时间的长期的感知过程中,和各位米友们一起同路呗!
希望近期两篇文章中的“消除焦虑三板斧”能彻底清除我们在现在和未来的必然会遇到的焦虑。
抽烟的信号又发送给我了,再抽一根就去睡!
Gary
2019年8月23日01:50
你的点赞和转发,就是对我刻意写作练习的随机奖励。
分享至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