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小时候家教甚严,除了一张两三岁时的老照片,看到自己背着一把电子枪外,从记事起,我从来都没有过一个玩具。
那时候很羡慕其他小朋友,有变形金刚,有奥特曼,每每跟父母提起,父亲总是说,长大后,你想买多少玩具都行,小时候老是玩这些东西,能有什么出息?
所以我的童年,是跟书本为伴的,从唐诗到宋词,从《千字文》到《三字经》,从四书五经到魏晋骈文,从《文心雕龙》到《古文观止》,永远有读不完的书,不知道要多少年后,才有机会摸一下玩具。
英文的功底也是从小打下的,虽然家境一般,父亲还是找了一位人民大学退休的老教授,每周上三次课,手把手教我英文。这就是我如今回忆童年时,能想到的那些片段。
这么多年过去,我如今能成为半职业作家,还能出几本英文类的书籍,跟家学渊源,跟从小打下的基础,是密不可分的,这的确是事实。
可我想说的是,尽管得到了这些东西,可失去的快乐,失去的满足,其实已经回不来了。孰优孰劣?孰对孰错?或许根本无法界定,也难以解释。
如今,哪怕我可以买得起儿时所有想要的玩具,甚至连一些限量版的手办都不在话下,可我真的需要这些么?还能满足么?其实已经不存在了。
哪怕如今真的去买,也只是圆儿时的一个梦,只是延迟安慰,并没有任何满足成分在内。
二
中学时,同桌的兄弟读书成绩很棒,是班里的尖子生。但是他很苦恼,因为他一直想学声乐,想学习美声唱法,想考音乐学院。
但是他父母竭力反对,认为艺术这条路,能走出来的少之又少,还不如数理化最实在,如今辛苦一下,以后考上好大学,就没有高中那么辛苦了,想学声乐可以再学啊。
等到了大学,他发现课业压力并不小,还要提升各方面技能,为求职做打算。在这期间,要写论文,要做课题,要参加实习积累经验,毕竟是没有家庭背景的普通孩子,不靠自己靠谁?兴趣嘛,只能先放放,以后工作了,自己又能挣钱,可以找好老师培训的。
可工作后,他发现难度更大了,甚至根本没有时间去考虑这些理想化的东西,要为生计奔波,要为五斗米折腰,担心被裁员,害怕收入减少,只能拼命去钻研自己毫无兴趣的审计工作,拼命加班来换取机会。
日复一日,他的经济条件逐渐好转,上海已经买了两套房,可如今的他反而更迷茫,快奔四的人了,还应该去学声乐么?这时候再去学,已经没有任何动力,也没有当时的心境和兴趣了。
延迟满足,真的能满足么?
三
香港TVB电视剧里,有一位白人老戏骨,几乎在每部警匪片里都能看到,都是出演高级警官,被外界称为“TVB最强老外龙套”。
其实他不是英国人,而是澳大利亚人,叫Gregory Charles Rivers,中文名是河国荣。他在悉尼本就是医学院学生,因为迷恋张国荣,怀揣歌星梦而中断学业,打工存了点钱,买了张单程机票飞香港做了港漂。
可没想到的是,一个外国人,要在香港歌坛成名,谈何容易?哪怕你粤语再好,唱功再佳,这都不具备优势。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香港,群星璀璨,前有许冠杰、谭咏麟、张国荣,后有四大天王,河国荣只能屈从于现实,做了一个老外都能做的工作,去补习学校教英文。
后来机缘巧合之下,香港无线电视台需要一个能讲粤语的白人演员,结果他成功应聘,在大量的连续剧中饰演几句台词的配角,一演就是二十年。
二十年后,早已年过不惑的他,继续拾起自己喜欢的唱歌,自己租录音棚练歌,也仅仅为了兴趣,为了不给自己留遗憾罢了。
这份延迟能带来满足么?我认为不能,更多的,只是对于年少时梦想的一种延迟补偿。
四
如果可以选择,我真心建议,许多事情要享受当下,那一刻的体验或许才是最珍贵的。而不要为了一个虚无缥缈的延迟满足,不断压抑自己,这未必就是好选择,得到某些东西的同时,也必然会失去一些。
人生就是公平的,不同的需求,在不同的阶段,标注的价格是不一样的。也许儿时得到一辆小自行车,那种满足感,会远远超过如今买一辆奔驰。
延迟了,满足感是在下降的,或许就是经济学上的边际效益递减。延迟的时间越久,满足感就会一路下滑,下滑到最后的安慰奖,甚至变成了无所谓。
古人说,破镜难以重圆。失去的东西,在失去的那一刻,就已经翻篇。哪怕后来失而复得,也永远回不到最初的模样,那记忆深处的种种,反而容易被轻易破坏。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有些事情,有些机会,有些故人,错过了就是错过了,不会再回来,也不要奢望能回到从前,延迟满足只是那一刻的期盼吧。
人间忽晚,山河已秋。
毅冰
2020.8.10
分享至微信
请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登录“米课圈”